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古琴音乐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将来”研讨会综述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10-24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6:23


        2006年10月17日下午三点,研讨会“古琴音乐文化的历史、现状与将来”之一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它是2006北京·国际古琴音乐文化周暨纪念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大会的重要组成。本场研讨会由来自中国音乐学院的吴文光教授主持,会上共有五位代表发言,观众反响热烈,交流充分。
        大会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许健宣读了其论文《保护古琴遗产》。文中尤其指出了四种不利于古琴遗产保护的行为:第一,有些人提倡古琴创新,要求题材内容上紧跟政治风向。许健认为此类琴曲大多直接移植流行音调,用不上多上古琴手法,与古琴传统联系不大,更谈不上创作。第二,有些人提倡古琴社会化。许健认为古琴的特点就是高雅,其社会化在过去达不到,在今后更不可能,若执意如此则可能离传统越来越远,这与保护古琴遗产的意图是相悖的。第三,有些人提倡古琴要新曲、老曲并存。人们对古曲不熟不懂,一时难以建立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新老曲同台演出将冲淡老曲所需的古朴典雅的氛围,更不利于理解。第四,有些人主张不要对古琴进行抢救性保护。许健先生认为既然是保护就不能任其自然:古琴资料的整理、抢救迫在眉睫,仅从古谱中整理古曲一项就有很多工作要做。总之,古琴要想在今天焕发光彩,就先要发扬其传统,就必须从保护做起。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吴叶,题目是《当代古琴社会文化生态的理论思考》。本文以大量调查(1990-2003年北京地区古琴情况的抽样调查,涉及庙宇、研究、创作、表演、传播、听众六个方面)为基础,从社会实践方面思考了古琴的发展问题。在会上吴叶主要谈了其在调查后的一些感受。第一,目前琴界努力发展古琴音乐,群众对古琴音乐也从不了解走向喜爱,但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却未能使学生建立对这一本民族经典乐器的认同感,这些未来的主人甚至分不清古琴与古筝。吴叶认为古琴音乐可以像交响乐一样从走进大学开始尝试,这样的普及其意义在于培养一种对民族乐器的喜爱和认同以及基本欣赏素质。第二,吴叶谈到一次调查,即在观影后采访观众对电影《英雄》中用到的哪些乐器片断有印象,很多人都提到了古琴和编钟的片断,并表示很喜欢通过电影这种方式来认识古琴。从这一调查中可以看到大众传媒对古琴音乐传播的积极影响。总之,古琴作为一个符号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应该与其它文化符号、文化形式相结合,这样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的将是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从而也将提升古琴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第三位发言者是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章华英,主题是《有关中国古琴音乐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她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这个问题:第一,关于20世纪以来古琴面临的危机和压力问题。这也是申报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个问题。古琴本是文人音乐,而在20世纪,中国的社会环境、教育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一,西方音乐传入中国,使中国音乐的审美、教育体制等都发生改变,对古琴的影响也非同小可;其二,中国的政治运动,例如文革,使得古琴的传承被迫停止,古琴文化也出现断流;其三,在改革开放后,商业化的影响带来的危机是最严重的,这种利益驱动下的文化带来的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失落甚至消亡。第二,在申报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三年内,并未按照申遗报告中提出的具体项目作出实际行动。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各地政府和民间在申遗之后的参与热情,但这种热情的背后可能更多是利益的驱动而非古琴亟需的保护,是以保护的形式在进行破坏。第三,关于现在该做些什么的问题。针对前两个问题,现在所需要的无疑是几代琴人和理论工作者甘于寂寞的付出,而非一个轰轰烈烈的古琴保护“工程”。一些国际上的经验,如日、韩等国的做法就可以拿来借鉴;同时也应按照申遗报告中所列的具体项目一一实现甚至立法监督。总的来说,可以从七个方面的措施着手工作:
        1、前辈琴家录音资料的保存和整理
        2、在世古琴名家、古琴传承者的录音录像
        3、历代名琴的保护
        4、古琴曲的打谱
        5、古琴文献的整理
        6、现代琴学研究
        7、古琴音乐的传承和教学
        这些具体措施的提出将古琴保护工作落在实处,是切实可行的。
        第四位发言人是来自中华书局的代表,其主题是《浅谈古琴文献资料抢救、整理与出版》。古琴文献资料是了解古琴、发扬古琴传统的重要来源,这些资料对理论研究和古琴音乐传承都有着重大作用。目前的现状是:建国以来迄今,出版的重要的古琴文献资料不超过十种,很多重要著作只是以油印本方式内部传阅。针对此种情况拟定的措施是:应有中长期的国家级规划,首先由文化部牵头、联合琴学专家、各地图书馆和出版社作一次古琴文献资料的统计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项基金,支持古琴文献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目前中华书局正在进行的古琴文献资料出版计划是这样的:计划出版一套“20世纪琴学资料珍萃”丛书,将琴学理论家的遗著,包括发表过的,收录在内。按照计划,已经出版的是张自谦的《操缦琐记》;在2007年还将出版汪孟舒、徐元白等人的作品集;目前已经开始整理查阜西琴学作品系列,其中包括查先生的著作稿(先生晚年的作品及其抗日期间在云南所写的26册音乐笔记)和主编稿,预计未来两年内出版。中华书局也提出了对于古琴文献资料保护的设想:
        1、对于健在老琴家,应尽快给他们录音录像。
        2、应对50年代抢救性录音资料进行再抢救。这一方面香港已经用数码方式重新制作了一部分录音资料。
        3、对历代琴学名著的校点工作。
        4、建立现代琴学论文的编目、提要和大系。
        第五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龚一,其题目是《谈古琴艺术的“传统”、“继承”与发展》。第一,龚一认为传统就是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不可将传统变为一潭死水。第二,龚一认为要搞清楚继承的对象。历史已经证明,前人所作的工作是去粗取精的工作而非全面继承。目前的问题是大家普遍强调继承而忽略了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鉴别区分的过程,来分清什么该继承什么不该继承。关于区分的标准,龚一提出有些人所谓“原汁原味”“原封不动”的说法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原汁原味的韵味”是可以做到的,这个韵味的依据是文史资料中的题解等文字提示和音乐作品本体(如指法)所揭示出的信息。琴家一概探求这个韵味的原汁原味,否则将在派别、版本的问题上纠缠不清。第三,古琴的发展问题。历史传统就是以发展为基础,最突出的发展是创作。但今天无论在琴学理论还是在琴曲创作上,大都抱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琴界对此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也没有一个机构组织琴家鼓励其如此。总之,在发展问题上应要注意:
        1、发展今天的琴学理论。
        2、琴学、琴文化的全方位发展思路才是最好的继承。
        3、创作上参古定法,望今制奇。
        4、同时注意对传统古曲的整理和新曲的创作,用两条腿走路。
        可以看出,此次研讨会,代表们虽然就古琴的发展方向还有分歧,但对古琴的保护都提出了一些具体办法,希望这些措施能尽快实施,使古琴艺术重现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