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缅怀先贤不忘历史 追忆前辈以励后人——我院隆重纪念赵沨老院长诞辰90周年暨逝世5周年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12-12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5:34

        今年是新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开拓者、原我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赵沨同志诞辰90周年暨逝世5周年。为了缅怀和纪念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国民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其他音乐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我院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于12月7日联合举办了学术纪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赵沨的故事》(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首发式、纪念演出和学术座谈会。

 

 

 

        上午的活动在演奏厅举行。赵院长生前的同事、学生、好友、学院领导与师生代表两百余人参会。参加纪念活动的有关领导和嘉宾 有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首任艺教委主任彭佩云,现任艺教委副主任杨瑞敏,原中国音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孙慎,中国音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张弦,我院名誉院长吴祖强,原院长于润洋、刘霖,原院党委书记陈自明等。

        王次炤院长首先代表学院发言。他指出,学院今天的发展,与赵院长等几代院领导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举办此纪念活动,一方面是深切缅怀赵院长,更重要的是把赵院长留给学院的传统和精神继承下来。

        彭佩云同志高度评价了赵院长在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艺术教育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她指出,赵沨同志是一位信仰坚定,有远见,富有改革精神的教育家。在他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即是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并且敢于直抒己见,坚持原则性。她强调,今天我们纪念赵沨同志,就是要学习他的精神,研究他的艺术教育思想,继续在新世纪、新阶段推动我国艺术教育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贡献。

 

 

 

        杨瑞敏同志深情回顾了与赵院长在一起工作的经历。赵院长那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谈天论地、知识渊博的大家风度,风趣幽默、豪爽乐观的艺术家情趣,谈古论今、如数家珍的惊人记忆力,给她以及其他艺教委的同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弦同志以《缅怀、继承与发扬》为题,表达了自己对赵院长的深厚感情。
校友代表、著名钢琴家刘诗昆专程从香港赶来,他例举了自己青年时代受赵院长关心、爱护的几件小事,言语中充满了景仰与感恩之情。

        曾任文化部教科司司长和我院管弦系主任的陶纯孝教授,是50年代赵院长从“川音”引进的一名管乐教师,此番作为老教师代表发言,她感慨万千。赵院长早年利用出国机会给她带回的剪哨片的剪刀,她今天还在使用。当她向参会者举起那个小剪刀时,所有人都被赵院长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广纳贤才的举措所感动。

        90岁高龄的孙慎同志是赵院长的老战友、老朋友,他称赞赵院长是党在文艺战线上的一位坚强的战士。

        在职教师代表邢维凯、学生代表陈瑜在发言中表示,作为晚辈和后学,要学习赵院长的优秀品质,研究他的教育思想和学术理念, 继承他的遗志,为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会发言之后,举行了《赵沨的故事》一书首发式,王次炤院长和郭淑兰书记共同揭开了覆在书上的红布。

        上午的最后一项活动是纪念音乐会。参加演出的有知名校友盛中国、刘诗昆和我院青年教师马向华、张强、朱亦兵、张立萍,他们倾情献上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另外,曾经得到过赵院长扶持和资助的河北固安县屈家营农民音乐会的20多位农民,也专程赶来,用淳朴、鲜活的民间音乐表达对赵院长的怀念之情。

        下午的学术座谈会在第一会议室举行,四十多位与赵院长有过长期接触和深厚感情的同事、学生、好友,“集体”回忆了赵院长生前的感人故事,列举了他为音乐事业、特别是音乐教育事业所做的件件实事。

        尊重人才、爱护人才
        一所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两支队伍,一是教师队伍,另一个则是干部队伍。赵院长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招才纳贤,知人善用,为才适用,在两支队伍的建设上,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上午的纪念大会上,陶纯孝教授用自己的事例说明了赵院长对优秀教师的爱护与提携。下午,长期为赵院长开车的齐师傅,回忆了赵院长鼓励自己去清华大学读书的往事。对此,俞人豪教授不无感慨。他说,他能够从一名图书馆的普通职工成长为一名教授、博导,与赵院长的慧眼和培养是分不开的。他认为,一个院领导能够得到一些知名人士的拥戴不足为奇,但是能够得到广大基层职工的由衷爱戴,则非常难得。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

        说到赵院长对人才的爱惜,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那就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次招生。现已离休的宋凯老师回忆了那次扩招的事情。由于考生人数众多,招生人数有限,赵院长果断做出扩招的决定,并得到了上级领导批准。那一届学生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

        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研究和继承
        赵院长坚持中西兼容的办学方针,非常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研究和继承,主张“学习西洋音乐的学生必须粗通中国音乐,学习民族音乐的学生必须粗通西欧音乐”。于润洋教授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分院(成立中国音乐学院)时,赵院长为保留民族音乐专业(表演和理论研究)所做的努力。袁静芳教授回顾了赵院长对南音学研究的重视与扶持。黄晓芝教授告诉大家,她上学时因受赵院长影响而喜爱上了民歌,并开始了对小提琴民族化的探索实践。陈自明和俞人豪教授则谈到了赵院长的全球视野,及对世界民族音乐研究的倡导与支持。

        重视学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教学体系
        赵院长一向重视学科建设,特别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和学科的基础建设。洪月华教授和陈自明教授分别提到了赵院长对视唱练耳学科的重视和对教材建设的贡献。于润洋教授讲述了赵院长为音乐学科赢得硕士、博士授予权而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舌战群儒”的那段佳话。王凤岐教授认为,赵院长所提出的“逐步建设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教学体系”,争取把学院办成“既是我们自己的,又是世界一流的音乐学府”的办学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

        热心普通学校艺术教育,大力提倡美育
        赵院长从我院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便把工作重心转向了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会上,首都师范大学姚思源教授、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家海以及我院的方堃、俞玉姿等老师,回忆了赵院长为大力发展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提高美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不遗余力、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感人事迹。俞玉姿老师还在会上宣读了中国音乐学院冯文慈教授写的两句话:一片忠心为文教事业鞠躬尽瘁,万分努力育音乐艺坛万紫千红。

        除了以上发言之外,罗映辉等未到会者也提交了文章。
        座谈会由徐昌俊副院长主持。他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今天的会议对他也是一次教育,使他油然而生出对赵院长的敬意。他指出:“通过对赵院长一生的回顾与总结,使我们更增添了工作的动力,我们将沿着前辈们所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