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3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应欧洲青年音乐节之邀,远赴德国柏林参加其开幕式演出,随同出访的有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管弦系主任刘培彦、副系主任赵瑞林、系主任助理朱辉、外事办公室陶倩等老师,虽然仅仅一场演出,但由于是作为开幕式音乐会,显然又具有了另一层意义,那就是肯定了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实力。乐团成员继去年德国波恩贝多芬音乐节之后又进行了新的调整组合,形成了一支高水准的精英队伍。
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和陆路交通的辗转之后,未经过足够休息的青年音乐家们,就精神抖擞地同乐团特邀指挥胡咏言一起开始进行演出前的倒计时排练,在著名的柏林Schauspielhaus Konzerthaus金碧辉煌的大厅里,年轻的学子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聚精会神,运用他们的音乐语言去阐述经典的音乐。具有传奇色彩的Schauspielhaus Konzerthaus音乐厅坐落在柏林的市中心Gendarmenmarkt,于1818——1821年间由设计师Karl Friedrich Schinkel精心打造,二战期间摧毁之后,在1984年重建为今天的音乐厅。历史上著名音乐家的众多作品都在此演出,如韦伯、帕格尼尼、李斯特以及瓦格纳等,其中很多都是世界首演。今天,来自中国的青年音乐精英在这里为交响音乐传统浓厚的欧洲民众表演,是一种展示,也是一种朝圣。
德国当地时间8月5日晚8时整,在这所古老的音乐厅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
青年音乐家们即将上演一场精彩的音乐会。上半场乐队表演了音乐节委约我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大地之歌》和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著名男中音袁晨野、小提琴独奏家薛伟和乐手们精湛的表演,让欧洲的听众沉浸在中国传统经典音乐的美妙旋律中,也许是时差和疲惫的缘故,虽然演出当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纰漏,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乐队演出的整体效果。如果说上半场的曲目对于德国的观众来说还比较陌生的话,那么下半场的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田园》则是他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他们用审慎的眼光和敏感的耳朵倾听着乐队的演奏,而我们的乐手们没有让他们失望,在交响乐的发源地上演贝多芬的经典之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展示出中国音乐家的独到理解和演绎。略快于其他版本的速度使得“贝六”充满了新的活力,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古老传奇的音乐厅,加上身临其境的感受,演出异常精彩,十分成功。最后在观众热情的掌声中,又加演了中国作品《瑶族舞曲》和勃拉姆斯《匈牙利第五号舞曲》,演出比预计时间延长了近一个小时,共持续了三个半小时。音乐会结束时,一贯保守优雅的德国观众发出了阵阵叫好和经久不息的掌声。音乐会结束后,在宝马公司举行的招待酒会上,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以及众多知名人士对于乐队的演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由于这次在德国仅演出一场,同学们有机会在当地游玩,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莱比锡的巴赫之行。在古老的圣托马斯教堂旁,巴赫晚期曾在此长期生活居住。今天的巴赫博物馆,这个典型的小而精致的欧洲民居里展示了巴赫的手稿、当年使用过的乐器等。安静甜美的音乐下仿佛令人置身于巴洛克时期。博物馆外高耸的巴赫全身塑像、圣托马斯教堂、古树下年轻的德国音乐学子精妙的长笛与黑管的重奏以及周边的小咖啡厅等等,构建出一幅恬美的欧洲景象。乐团的学生们在附近的商店疯狂地购买任何与巴赫有关的纪念品,仿佛要把这一切带回中国,作为今后的美好回忆。之后的日子里,大家乘坐大巴经过了汉堡、汉诺威、科隆、杜塞尔多夫等城市,所到之处留下了一片片欢笑声。
短暂的德国之行结束了,在从首都机场开往学校的大巴上,本应一路疲惫的学生们依然神采奕奕,继续兴奋地畅谈着每个人对于德国的印象。这次的演出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无疑都是一次难得的回忆,它不仅向古典音乐传统深厚的欧洲展示了今天中国交响乐演奏的后继有人,而且也让在迷惘中思索未来前程的中国年轻音乐学子们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正在从事的古典音乐表演,依然受到全世界的认同和重视,这一定会为他们如何选择未来的生活带来一些启示。
回顾演出历程,要感谢中央音乐学院各部门在出访前的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包括管弦系、外事办公室、学院后勤部门等,正是有了大家的努力,我们在德国柏林的演出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