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14:00,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和国内各兄弟院校的专家、学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研究非洲音乐的学者和作曲家集聚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共享非洲音乐工作坊的独特魅力。
非洲音乐工作坊与学术发言、专题讲座、各地传统音乐表演以及作品音乐会共同组成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学院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积极配合下举办的“中非对话——非洲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它又隶属于中央音乐学院院庆55周年系列活动。非洲音乐工作坊活动分别安排在10月16日、18日、20日的特定时间段进行。10月18日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由Kimasi Browne教授“美国黑人福音歌曲”和Robert Labaree 教授“中东的旋律与节奏——阿拉伯木卡姆与伊卡”,期间还穿插进行了由Wallace Cheatham讲授、并与黑人女歌唱家共同完成的“乌莫克勒歌曲”的表演。
“美国黑人福音歌曲”的活动是由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的同学与Kimasi Browne教授共同完成的,Kimasi Browne教授选用了由他本人和Francelle Harden改编创作的《Joy,Joy!》作为学习内容,他非常耐心地指挥同学们唱谱、读歌词、合排,并且挑选李大微和翟寅同学即兴领唱,为了使参与者和观众能够更好地领略歌曲内涵,他告诉大家,这首歌曲主要表达“非洲籍美国人希望最终得到快乐的内心愿望”,整首歌曲贯穿着“世界改变了、一切都好了,他们获得的重生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满足”的情绪。当担任伴奏的音乐学系大三同学刘凯分别向中外观众讲述了Kimasi Browne教授去年因遇车祸而带来的身体不适和他个人艰难的成长历程、坚持不懈的努力进取以及他现在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喜欢他们的音乐而精神大震的情况时,全场掌声雷动,在观众、表演者、指挥、钢琴伴奏者的心里,不仅有“快乐的歌”在流淌,还有一种“积极突破人生困境、乐观向上”的精神常驻。
关于“中东的旋律与节奏——阿拉伯木卡姆与伊卡”,则由 Robert Labaree教授带领大家采用边讲边示范边排练的方式来学习。Robert Labaree教授极富专业性的、走入音乐内部的、又深入浅出的讲授吸引着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从木卡姆与伊卡的流传范围到伊斯兰教的文化传统、从两个重点词汇“saltanal”和“joy”的含义到达拉布卡鼓的节奏、再从歌词加进节奏而形成的音乐,一个立体的中东音乐的形象映现在大家的头脑中。接下来Robert Labaree教授以“wazn”和“vezin”这两个不同国家的术语引出木卡姆与伊卡在协奏曲中的用法,经过这样一系列的理性了解后,观众终于在Robert Labaree教授的指导下,进入内容丰富的学习阶段,观众细心地体会着旋律音阶和鼓的节奏在阿拉伯和土耳其这两个不同民族之间的细微差异,轻声地诵念歌词、缓缓地注入节奏、逐渐地加进变化音,短短的几十分钟,神秘的中东音乐之迷在这里演绎着。
除去以上由到会者参与的活动外,还有一个关于“乌莫克勒歌曲”的讲座和演出穿插其中。Wallace Cheatham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尼日利亚诗人乌莫克勒的生活背景、文化根基以及他的创作理念,接着又深入细致地逐字逐句地分析了作为歌词的诗歌内容和歌曲在音乐上的结构特点。从观众凝神的表情中可以想象,黑人女歌唱家的演唱和Wallace Cheatham教授的钢琴伴奏已经把大家带到耶苏受难的情境中。而整首歌曲洋溢的现代风格又无不显示出非洲作曲家在继承传统和大胆开拓方面取得的可喜成绩。
走出非洲音乐工作坊,世界仿佛变得那么小,有人说:“最远的距离在心里”,我想,如果心的距离为零,那么人世间就没有孤独。虽然非洲音乐只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小部分,但“中非音乐对话的学术活动”已经拉开了在中国进行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事业的序幕,它必将在推动世界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础上推动人类的团结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