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一席盛宴——聆听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5-11-02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01 17:25:10

  一提起电子音乐,很多人都会有一种同样的感觉,很想亲近它,但它却总是难以接近,不易听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怀着这种心情,我听了10月29日晚上,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2005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
  音乐会的第一个曲目是法籍作曲家安承弼的《晨曦Ⅱ》(《Aurore Ⅱ》),作品是应2004年法国政府委约而作,构思产生于太阳在地平线出现时光芒四射的意象。乐曲为了有效地营造声音形象的深度,使用了各种不同形态的音响。作品寓意大自然能量复苏的独特瞬间。音响素材来源于朝鲜长鼓与横笛,使用了5.1多声道环绕的音响,使作品中特定的点状要素与声音在聆听空间的组合中展开。这是一首无生命体的音乐,从作品中只能感受到自然与宇宙的空灵之声,没有生命体参与,但又仿佛时刻都给听众无限的能量。这种“无生命”的音乐与有生命的耳朵相撞,总是让人感到强悍无比的力量与巨大无论的空间,产生向上猛进的冲动。
  第二首是《阴影四重奏》,作者为Neil Rolnik,是一首为弦乐四重奏和计算机而创作的乐曲。开始部分节奏明快,“敲击”的节奏型在第一、二部分一直持续,由小提声部转到大提声部,再转到电声声部,再转到中提声部、小提声部,并在不同声道凸现。第一小提以烦躁的音色贯穿全曲,独具特色。乐曲彻头彻尾给人一种“你缠绕着我,就像我缠绕着你”的感受。
  美国作曲家查尔斯?阿米尔卡尼安的《旧金山都市之子》是第三首。查尔斯?阿米尔卡尼安以采用有节奏模式的语音(或诗歌的声音)素材模仿打击乐音乐完成现场和磁带音乐作品而闻名。1973年完成的Seatbelt,被视为文本声音流派的范例。《旧金山都市之子》的结构规模比较长大,但作品巧妙的使用各种手段贯穿着同一节奏模式,因此音乐“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噪音,给听众高度的紧张感,十分刺激,躁动不安,但在结束部分突然铺垫了一个温柔而宽广的大背景声部,类似于三和弦的和声背景,长时间的紧张突然间被抚平,几分钟后,音乐淡出结束,一种松懈的快感油然而生。有趣的是作者在乐曲中使用的人声,是一种四声的语言,类似于汉语方言,说的很不可开交,仔细听又听不懂,不仔细听时,好像听明白了,总在似懂非懂之间游离。因此,虽然音乐很燥,但并不乏味。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乐曲是乔恩?阿普尔顿作曲的《Mirande Moon》,短小精悍,音响丰满,充分的使用了音响空间。相比之下,律动感明显,温情而放松。
  下半场演出的乐曲依次是:保罗?蓝斯基为八声道环绕系统而作的《Ride》、陶钰为打击乐、琵琶、电子音乐而作的《天问》、董夔的《Crossing》、张小夫的幻想音诗《吟》。
  张小夫教授是中国第一位现代电子音乐作曲和现代电子音乐技术理论研究双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教授和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吟》创作于1988年,为笛与现代的电子音乐而作,是中国最早的电子音乐作品之一,受到国内外音乐界一致好评。《吟》无疑是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也是唯一的一首多媒体电子音诗。“作品试图表达一种东方民族特有的心灵述说,低音笛的‘独白’,质朴而空灵,起伏跌宕,作曲家设计了多种独到的笛膜振动声音表现手法。如‘竹膜’、‘纸膜’、‘无膜’及‘吹指孔’、‘吹笛头’等新的演奏法,这些不同的‘声音造型’方式使古老的传统乐器获得了更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力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使音乐的发展层层迭进;其‘卡腔’式的倾诉则直入人心把音乐推向高潮。作品中电子音乐部分的声音素材全部取自于中国传统吹奏乐器埙、笛、萧。”作品融山水、电脑动画、电子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绘画于一体,把中西、古今、传统与现代多维度的结合在一起,音响与画面惟妙惟肖。笛子与绘画统一、绘画与电声同步;点与线交错、线与线相应;点与声融化、声与线缠绕;笛子与电声相互吟唱、动画与音响相映成趣。点、线、电声、笛子在音响与视觉空间上穿插、交错、重叠、游离,使人浮想联连篇。作品的音调统一,在远、近、高、低、左、右、上、下吟唱;画面的色彩一致,山、水、点、线、浓、淡、干、湿全是墨色。是一首诗,又不仅是诗;是一幅画,又不仅是画,使人回味无穷。乐曲采用中国传统音乐“散-慢-中-快-散”的结构方式,虽然在音色上并没有刻意渲染中国传统音乐,但这种结构方式却将中国文化融进了骨子里,倍感亲切。
  音乐会上、下两半场共持续两个多小时,本以为会自己会听不下去,但在明快、淡静、烦躁、紧张、慌乱、释然、神往等等相互交错的心理感受中,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反而觉得很丰盛,有一种异样的美。也许很多东西的美就在于它包含着许多含混不清,越是不清晰,就越是微妙,这或许就是电子音乐的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