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我所和世界民族音乐学会联合主办,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天天艺术协办,中央音乐学院外事办公室承办的“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已于2005年9月2日至5日在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
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化发展,世界民族音乐以其多样化形态、深厚的文化根源、原生态的音乐特色,越来越受到众多音乐学研究者、作曲家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音乐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此次会议吸引了美国、台湾、以及北京、上海、武汉、福建、浙江、南京、吉林、新疆、内蒙古等国内外90多位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音乐工作者们。大家齐聚一堂,就“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共享全球音乐资源”的会议主题展开了多方面、多角度的交流和讨论。
9月2日上午9时,大会召开开幕式,世界民族音乐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自明,中国音乐家协会代表、人民音乐主编张弦,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徐昌俊,中国美学学会会长赵宋光,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中国音乐教育学会谢嘉幸,人民音乐出版社总编、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吴斌,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等人先后致词,他们都充分肯定了此次大会的意义,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开幕式之后,大会进入发言阶段,在两天的发言时间中,学者们以“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传播”、“世界民族音乐与音乐教育”以及“其他与世界民族音乐相关的论题”三个主要议题为单元,分别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民族音乐的研究和传播”单元中,有美国肯特大学教授米勒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问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自明的《研究世界民族音乐,共享世界音乐资源》、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洛秦的《世界音乐的概念及其研究价值》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赵维平的《越南宫廷音乐的过去与现在》、厦门大学教授王珉的《夏威夷民间传统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内蒙师大音乐学院教授呼格吉勒图的《内蒙民族音乐研究》、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朱海鹰的《缅甸音乐》、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杨红的《论析印度尼西亚北苏门达腊器乐曲的音乐之风格》、音乐周报编辑李瑾的《犹太音乐在音乐学学科研究中的意义》等多篇论文;在“世界民族音乐与音乐教育”单元中,有台湾东吴大学的赵琴教授的《我的‘世界音乐’教育理念和实践》、杭州师大杜亚雄教授的《世界音乐课教学刍议》、南京师范大学管建华教授的《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当代历史文化意义》、中国音乐学院陈铭道教授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世界民间音乐”教学》、台湾南华大学教务主任周纯一的《南华大学办学方针和经验》、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耀华教授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世界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纲要》,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幼儿园园长桑海波的《多元音乐教育在幼儿基础教育中的实践》等论文;在“其他与世界民族音乐相关的论题”单元中,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副所长宋瑾《从后现代视角看人类学的音乐观念》、上海音乐学院汤亚汀教授的《文化研究语境下的音乐人类学》、武汉音乐学院童忠良教授的《论音乐体系与民族的音阶》等多篇精彩的学术论文。此外,美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米勒教授还于9月4日上午做了关于泰国音乐和越南音乐的专场学术报告,期间播放了他本人采集的多段珍贵的影音资料。
除了学术研讨外,本次会议还安排了三场精彩纷呈的演出。9月2日晚,由曾在印度学习多年舞蹈的舞蹈家金姗姗表演了印度的婆罗多舞;东方歌舞团一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张均带领其硕士研究生于菲菲表演了卡塔克舞蹈;内蒙古艺术学院的蒙古族歌手苏伊拉赛汉(女)表演了蒙古呼麦。9月3日,曾在多次比赛中获奖的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们表演桑巴、伦巴、探戈、萨尔萨、恰恰等多种类型的拉丁舞蹈;多年在巴基斯坦生活并学习印度音乐的中国新华社记者梁昊表演印度古典音乐。9月4日,刚果留学生姆文当卡表演了非洲鼓和非洲民歌,东方歌舞团一级编导李雅媛讲解并示范了非洲舞。他们具有浓郁异域风情的表演激起了听众浓厚的兴趣。在每一场演出之后,主办者都安排了听众提问时间,会议代表和观看演出的观众们就这些音乐舞蹈的历史、宗教文化背景、具体的节奏旋律或舞蹈动作特点这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表演者们现场做答并给予细致准确的讲解。这些表演者与不同文化近距离接触的经历使得他们的讲解分外生动鲜活,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9月5日上午,会议还组织代表们参观了以世界民族音乐教育为特色的中国音乐学院附属幼儿园。
本站将陆续发布此次会议的其他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