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乐队学院艺术总监胡咏言访谈录(一)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5-10-1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20:55

——胡咏言点评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柏林音乐节之行兼谈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创立理念

        距离8月3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远赴柏林出席欧洲青年音乐节开幕式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担任此行乐团指挥的胡咏言老师却没有因为音乐节的结束而清闲下来,他马不停蹄地又投入到“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创立的各项事务中去。日前,百忙之中的胡老师接受了笔者专访,为我们揭示了此次柏林之行背后的文化深意,还讲述了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创立的点点滴滴。
        采访之初,胡老师先畅谈了在柏林欧洲青年音乐节上的演出。他指出,中国音乐之所以受到世界瞩目,是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和文化地位都在飞速提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更需要中国!胡老师说:“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已逐渐显示出主导作用,本次柏林之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大环境,也是国家大环境下产生的。透过这样一个背景来看待我们的柏林之行,就可以把它的重要性和意义看得更清楚。欧洲青年音乐节已经办了五届,平时基本上都是邀请是欧洲的青年交响乐团,但是这次却邀请亚洲的乐团,而且还是中国交响乐团来作开幕式演出。我们在当地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德方在宣传时特别注重一定要冠以‘中国’二字,这非常值得我们的深思,足以说明大环境是多么重要。另外,这也体现出除了经济在快速地发展外,中国的文化发展也已逐渐浮出水面。”他认为,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大放异彩,使得世界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想投入到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奇境中去一探究竟。这才是德国柏林音乐节主办方的一个主要目的。谈到这里,胡老师充分肯定了中央音乐学院为此做出的贡献,他说:“我觉得中央音乐学院能够在现在这样一个好的大环境之下扮演一个有影响力的角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很好的完成了这项使命。”
        2004年时,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参加了在德国波恩举行的贝多芬音乐节,比较两次德国之行,胡咏言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可以说今年在柏林的演出比去年到波恩的演出的意义还要重大。因为上次去波恩就是普普通通带一个乐队去,它没有事事都在强调“中国”二字。但我个人认为,柏林办得更好一些。可能是由于波恩的音乐节是国家主办的,所以它有很多国家的意识在里面,特别是他们利用了德国之声的资源。而柏林更显示出欧洲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因为柏林的音乐节是私人主办的,他们做每一件事的目的性都很强,其目的非常明确,绝对不会凑数。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柏林的音乐节能够体现出当今欧洲人是怎么样看待中国的真实想法。”
        从演出的曲目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管窥一斑地发现欧洲人对于中国音乐的浓厚兴趣。音乐节开幕式演出的曲目有我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创作的《大地之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贝多芬第六交响乐《田园》,最后还加演了中国作品《瑶族舞曲》和勃拉姆斯《匈牙利第五号舞曲》,演出时间共持续了三个半小时左右。统计一下,总共演奏了五部作品,其中三首为中国作品。
        据胡老师介绍,安排《大地之歌》的演出是具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含义的,但是在演出之前,这个特殊的文化意义在当地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所以可能在德国听众的心中并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叶小纲创作的《大地之歌》是回应百年前奥地利伟大作曲家马勒的新近作品。由于唐诗比较短小,因此马勒为了要配合交响乐的创作,就在李白的诗词当中还加入了一些其它的中国诗词,而且使用的是唐诗的德文译本。可以说,当时他虽然是选用了李白的诗词,但是实际上诗词本身已经支离破碎。而叶小纲则是采用李白的原诗进行重新创作,试图还唐人诗意之真实面目。它的意义就在于马勒《大地之歌》采之于中国,用于西方,并从西方传到了中国,现在又被中国人带回到西方。倘使大家理解了有这样一层含义蕴涵在《大地之歌》里面,那么就会感到这种回应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此外,德国主办方还希望我们能够演奏一个在中国众人皆知的作品,就像贝多芬的作品在德国家喻户晓一样,所以中央音乐学院就安排演出了《梁祝》。《梁祝》本身的魅力就很吸引人,所以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另外就是贝多芬的第六交响乐《田园》。在柏林听中国乐团演奏《田园》,德国人的心里充满着期待,而我们的乐手们没有让他们失望。本次音乐节的主要赞助人敏茨夫人还特意身着唐装出席,所有当地政要、知名人士和我国使馆人员都齐集一堂,大家对于乐队的演奏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