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中央音乐学院迎来了又一年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在10月24日(周一)这样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在众人的期待下,终于浮出了水面。当晚到场嘉宾有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等众多国家的艺术家们,人们怀着饱满的热情观看了这场充满现代气息的电子音乐会。
这次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主题是“MIX”(即混合),全场音乐会即贯穿了这一主题,几乎每首作品都充分运用了“混合”的因素。无论是第五首作品——Pacific Rimbombo fou Radio Barton(1990),为乐器、控制器、和“Radio Baton”软件界面而作的音乐,还是第七首作品——《山鬼》,为女高音、数字音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音乐,都巧妙的结合了人声与现代乐器,可谓“天衣无缝”、惟妙惟肖。整场演出共七个节目,其中十分有特色的当属第一首作品——为六个声音而作的音乐、第二首作品——Welcom to the machine!及最后首作品——《山鬼》,连绵不断的掌声即是这些节目取得成功的有利证据。
首先出场的是由美国作曲家查尔斯`阿米尔卡尼安创作并亲自演出的——为六个声音而作的音乐。此部作品分为六个乐章,但六个乐章又似乎可以单独成曲,各有各个主题。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十分具有特色的作品,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此部作品的构思。作曲家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夏威夷之旅,而这些乐章的素材即是源于各式各样的夏威夷街道名称。夏威夷语像许多由拉丁语演变而来的语系一样,只有五个元音字母和七个辅音,因此,作曲家便依照这一构思进行创作。二是这部作品素材运用的合理安排。如第一乐章,作品分为四个对应声部,人声与提前录制好的音响紧密的结合,虽然丝毫没有音高,但通过语速的快慢、强弱,便达到了控制节奏的良好效果,营造出一种忽明忽暗、若近若离的氛围;再如第四乐章,是一个别具匠心的四声部现场音乐作品。三个已被录制好的人声与作曲家现场的人生交错出现,通过语言织体的各种微妙变化给人一种错综复杂、相交相融的感觉。总体来看,这部作品虽然几乎没有音高,但把语言与节奏能够完美的结合,让音乐的节奏美尽显于语言织体的框架中,这算得上是一次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尤其是作曲家精湛的技艺,出错概率几乎为零,不得不令人折服。第二首作品也迎来台下阵阵的掌声,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充满着浓郁的现代气息的音乐作品,某种程度上来讲,它可能更加受到那些熟知电脑的年轻人青睐。它为计算机而作,或者可以开玩笑的说,这就是作曲家自己贪玩的“杰作”。因为此部作品是运用了计算机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只要启动计算机不同的程序,如开机、添加程序、删除、关机等,就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不禁让人瞠目结舌。在惊讶现代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曲家的敏锐构思与超脱的想象力。之所以认为它是极其现代,甚至是超现代的作品,还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又一层信息,即音乐的可实用性。这似乎在延续约翰`凯奇的艺术主张——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音乐!而再过十年,二十年,音乐会否真的无处不在?而这种意义上的音乐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音乐艺术又会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这是值得我们思考与探讨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由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主唱的。不可否认,她那圆润、清亮的嗓音首先是这部作品折服听众的第一法宝。她那带有中国似韵味的润腔、难以逾越的高音部分,迎来了台下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当然,不容忽视,此部作品的构思及创作也是十分独到的。作曲家张小夫采用了中国特有的山水、阴阳图等极富中国特色的图画作为背景,利用人声与电子音乐音从音乐厅的四周不断传出,似乎使人联想到德国电子音乐的代表任务施托克豪森的“空间音乐”的概念。但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充满了地道的中国风情,每个音似乎都在游移,而并不固定,人声或唱或念,或介于二者之间,吴碧霞处理的也是游刃有余。整部作品十分具有连贯性,开始与结束的背景都是运用了黑白两色的单纯对比,这像是一种色彩比例的运用,更像是作曲者对中国音乐的深刻见解。
最后全场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开幕式多媒体电子音乐会”也圆满结束。综观全场,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尤其是“提前录制的音乐代替现场”这一现象尤为明显。如第三首作品——《西游记》第一部、第六首作品——idle chatter junior(1999)等,但也确实存在这一些“不知所云”的作品,虽然有的作品作曲家明确用文字标明了自己的创作意图,甚至写出了希望观众聆听的方式,但不能否认,似乎还是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因此,我认为,即使音乐、艺术再讲究现代化,但也不能过于脱离观众,作曲者在创作作品的同时,确实应当考虑一下聆听者的感受。毕竟音乐是一门特殊艺术,它需要“二度创作”。希冀,2005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圆满成功!希冀,电子音乐愈来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