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12日19点,新疆艺术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博士引领新疆艺术学院演出团及8位“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于我院演奏厅为我们上演了一场充满异域风情的精彩演出。这也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获得第三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在京的首演。
本场演出分为“木卡姆”、“民间歌曲”和“民间器乐”三大部分,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丰富多彩新疆传统音乐文化。
“木卡姆”是广泛流传于中亚、西亚、南亚、北非等以绿洲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中的一种音乐现象,在中国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是维吾尔族最古老的音乐之一,15世纪已盛行于新疆各地,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具有统一调式体系,以歌、舞、乐组合而成的传统古典大曲。目前较为著名的有南疆(即喀什)木卡姆、东疆(即哈密)木卡姆、北疆(即伊犁)木卡姆以及刀郎木卡姆。在这次演出中我们有幸看到了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选段。
喀什木卡姆共十二套简称十二木卡姆,由“穷乃额麦”、“达斯坦”、“麦西热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穷乃额麦”由散序、上曲(歌曲部分-包括太孜、太孜间奏曲、怒斯赫、怒斯赫间奏曲)、下曲(歌舞部分-包括朱拉、赛乃姆、赛力克、帕西露、帕西露间奏曲、太喀特)三部分组成,其19世纪前的曲式结构类似于唐代大曲,因而具有及高的研究价值。新疆艺术学院演出团为我们带来的《且比亚特木卡姆》是喀什木卡姆中的第二部。艺人们身着华丽的民族服饰,有时平缓似在倾诉有时热烈撼动人心,演出中乐声、人声配合默契,有机地连为一体。使我们初领略了木卡姆的音乐魅力。
而由八位刀郎民间艺人带来的“刀郎木卡姆”掀起了整场演出的高潮。“刀郎”是生活在叶尔羌河到罗布泊地区的一部分维吾尔人的自称。“刀郎木卡姆”以其独特的风格韵味,特别是蕴于其中的多声化伴奏手法一直为民族音乐学界所关注,被认为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其曲调高亢,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刀郎木卡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其节奏独特,声音高亢,一人领唱,众人齐合。刀郎歌舞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以自娱自乐为主要表现形式,突出了民众同欢、同乐、同舞的整体效果。刀郎音乐中最具特点的就是其各件乐器竞相动情演奏,各位歌手竞相引亢高歌,他们之间互不跟调各自为政,但从总体上听又张驰有度和谐统一,形成了极富感染力的多声部音乐作品,是一种个性张扬又共性统一的粗犷艺术。看刀郎老人们席地而坐,镇定自若,他们激昂奔放的演唱和极具特色的刀郎民间乐器弹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歌手、乐队在歌唱和弹奏乐器时全身心的投入,几乎是在作竭尽全力的呼号,为音乐带来了粗犷豪放的气质。演出过程中,有人鼓掌,有人跟唱,有人说刀郎木卡姆是“真正的,来自大漠深处的呐喊”,他们的手鼓演奏则是“真正的原始刀郎人对于苦难的挣扎和呼喊”。在这里我们仿佛听到了悠扬的曲调在广袤的大漠上反复回荡,这是狩猎社会中人们各自为战,群体为部落生存而拼搏的生动反映。这种近于“活化石”一样的文化遗存更需要我们加倍的珍视和保护。刀郎曲子所填唱的歌词多为哀叹人生的艰难,倾诉心中的怨苦,表达美好的希冀,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歌声使人和自然融成了一体,音乐的功能得到了最全面最完美的体现。
演出还包括了新疆传统民间歌曲,这是新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的艺术宝藏。由维吾尔族歌唱家地里夏提?热依丁、阿西古丽?木合买提、哈萨克族歌唱家托汉?斯马古力为我们奉献了维吾尔民歌《牡丹汗》、喀什民歌《阿娜尔汗》、《古丽买热木》、伊犁民歌《黑眼睛》、哈萨克民歌《阿尔达克》以及由玛丽雅木作词作曲的《都达尔》。这些歌曲体现了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风格和音乐特点。
传统器乐演奏是本场演出的又一大亮点,主要有阿不都克里木 ? 乌斯满演奏的艾捷克独奏《乌夏克木卡姆序曲和第一达斯坦间奏曲》、“文华奖”金奖获得者,维吾尔族弹拨尔演奏家米吉提?尤努斯演奏的维吾尔族民间乐曲《艾介姆》、阿里甫?斯地克的手鼓独奏的《丰收》以及阿不都克里木?乌斯满师生的器乐合奏《塔什瓦依》体现了演奏者们较高的艺术造诣和熟练的演奏技巧。其中的艾捷克独奏《乌夏克木卡姆》是喀什木卡姆中的第八部。艾捷克是只有一根弦的马尾主奏弦,其音色、音量近似小提琴,音乐表现力强,为刀郎乐队中唯一的弓弦乐器。而手鼓独奏《丰收》立刻把我们带入了那激情热烈的音乐场面中,演奏者很好的带动了台下观众,每当台上乐声响起,台下掌声便击节呼应,台上台下连成一片,让我们置身于欢快动感节奏海洋。
“传统是一条河流”,新疆传统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堪称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艺人们朴实而充满激情的表演不仅宣传和推动了这种传统的原生态艺术,也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使我们真正感受了新疆传统音乐文化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