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1月的京城虽已有了些许凉意,我院的55周年院庆活动却迎来了又一个“高峰会议”,那就是 “《仓才》狂飙——北京交响乐团音乐会”。笔者之所以关注后这场音乐会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仓才》,二是由于李飙。
《仓才》是我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老师于2003年“非典”时期创作的一部打击乐协奏曲,作品将“仓”(CANG)——中国京剧中的声音、“才”(CAI)——钹的声音这两个音响元素,结合成极其典型的节奏组合方式作为核心素材,通过“仓”与“才”的表现来寄托作者在那一特殊时期对生命的思考与人生的感叹。人有时就是这样的奇妙与灵异,当你离极限越近时,才越能看清生命的价值,才越懂得人生的意义。而这部具有独特社会背景的音乐作品能带给听众何样的感受与思索呢?
此次演出担任打击乐独奏的是我院客座教授、打击乐演奏家李飙。这位第一位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的华人打击乐演奏家,以其精湛的技巧、充满活力的表演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深受学院师生的推崇。因而,这样一组创、演组合的音乐会,加之谭利华指挥的北京交响乐团的加盟,实在是吊足了我的胃口。
音乐会共演出三个曲目,上半场是由李飙率领中央音乐学院全院打击乐学生共同表演的《狂欢拉丁》,以及北交上演的斯特拉文斯基《三乐章交响曲》。这两个作品前者活力四射,二十余位演员人手一件金属制或木制的小型打击乐器,同学们叮叮咣咣你敲我打,在几架架子鼓和定音鼓的带领下尽情地喧腾。纷繁的节奏令听众都不自觉地舞动起来,使人们在音乐会一开场就进入一种兴奋的状态;后者大气磅礴,作品在注重乐曲交响性的同时,还注重发挥各种乐器的独立性,钢琴的爵士节奏、长笛的悠扬旋律、竖琴的粼粼织体、铜管的辉煌音响,都在作品中有突出的展示。在上半场结束之际,王次炤院长上台为谭利华指挥颁发了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的荣誉证书,为音乐会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如果把《狂欢拉丁》看作是宴会的祝词,把《三乐章交响曲》比喻成香醇的浓汤,那么下半场出场的《仓才》无疑是宴会的一道大餐。谭利华指挥的北京交响乐团与李飚的共同登台,令等候多时的观众格外兴奋,作品尚未开演,场内先传来一片掌声与喝彩声。待人们屏住呼吸后,“仓仓”声如狂风般卷起,演出正式开始。乐曲起初是一段急促的小军鼓,连音节奏的固定音型持续出现,“才才”声更是如冰雹般狂扫舞台,仿佛一场恶战汹涌而至,人类在竭尽全力地奋勇拼搏。在几声清脆的钟鼓声后,悠远的笛声夹杂着点点涌动的不祥之音飘然落下,令人们在充满危机的荆棘丛中稍作休息,舒缓先前紧绷着的神经。不久,颤音琴在乐队的协助下渐渐奏出无休止的迂回旋律,好似人们在迷途中寻找人生的出路。很快,马林巴张弛多变的神秘音响带来一系列沉重的心绪,其间有思索,有压抑,有疑问,“命运为何如此多舛?”于是,音乐一次次向高潮冲击,马林巴坚实地敲打着琴片,铜管吹起光亮的短音,音乐忽起忽落,变化莫测,仿佛在探索与思考中奋力前行。终于锣鼓齐鸣,乐队奔腾叫嚣,小军鼓再次响起,如怒涛狂澜一泻千里。是的,人类要成为生命的强者,就要继续接受来自自然与社会的艰难挑战,并要勇敢地予以搏击。当乐曲在几近疯狂中嘎然而止时,人们将早已沉浸其中的灵魂顺势爆发出来,掌声如雷炸响,欢呼声响彻殿堂!
这是一曲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是只有当人类真正面临天难之时才能迸发出的天性思索!李飚的打击乐独奏真正应验了“狂飙”二字,数件乐器在他的操控下呈现出那般丰繁灵异的华彩篇章。
与其说聆听《仓才》,不如说是感知生命,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