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港澳台地区高等艺术院校建立和发展持久的交流合作关系,加强校际高层互访是我校重要的教育对外开放工作。2024年5月20日,香港演艺学院校长蔡敏志教授和对外事务及策略规划首席主管陈卓东博士到访我校,俞峰校长与其亲切会谈。管弦系副主任李岚松教授、港澳台办公室主任陶倩和港澳台办公室副科长柴扉陪同会谈。

香港演艺学院是与我校最早签署《校际交流合作协议》的港澳高等院校。两校于2005年签约后,在音乐艺术教育及教学科研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其音乐学院多位教授曾应邀到我校访问讲学,开设大师班课,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艺术指导,受到广泛好评;我校教授也纷纷到港举办讲座和大师班教学等活动。同时,香港演艺学院也是唯一一所加入“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的港澳台高等院校。此外,两校定期互派交换学生,联合培养优秀音乐人才。
在回顾两校丰富多彩的交流合作后,蔡敏志校长表示,希望我校可以分享建立艺术博士学位课程领域的经验。俞峰校长讲述了在中国艺术学科学位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央音乐学院主动作为,通过设立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引领全国艺术院校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发展进步:1981年,科学布局,为艺术学科争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多番论证,首次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使艺术学科在中国第一次拥有了以自己名称命名的学位,为中国高层次的艺术实践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了更加合理的通道;2011年,引领艺术学科门类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中国第13个独立学科门类,为艺术学科赢得广阔发展空间,也为制定和实施符合艺术学科专业规律的评价体系畅通了渠道;2022年,引领完成艺术学科专业目录修订,在中国设置了音乐、舞蹈、戏剧与影视、戏曲与曲艺、美术与书法、设计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为实现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艺术家的目标提供了教育保障。

俞峰校长特别强调,艺术学科是集创作、表演、教学、研究等诸方面于一体的学科。艺术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区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它的设置首次使艺术脱离文学范畴而成为独立的学科。学校将出台艺术学科博士核心课程指导,努力满足国家在改革创新和升级转型过程中对高层次专业化艺术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曾韵获得第十六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铜管组)第一名,梅第扬在第67届ARD慕尼黑国际音乐大赛中提琴比赛中获得金奖,金智成获得了第75届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比赛(圆号/小提琴)圆号比赛第一名,为中国赢得了荣誉,令世界瞩目。目前梅第扬和曾韵分别担任柏林爱乐中提琴和圆号首席。
蔡院长希望两校学生加强合作,借助地缘优势,组成联合乐团在京港两地演出交流音乐会,为香港地区优秀的音乐家与内地年轻音乐家加强合作和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此外,两校可在视觉艺术与音乐科技跨学科合作领域发掘更多交流机会。
会谈结束后,两校校长续签了《校际交流合作协议》,期待共谱京港音乐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新乐章。

供稿:港澳台办公室
图:陈胡亮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