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千秋国乐 盛世华章——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5.23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成功举办 ​

6月3日晚,“盛世华章”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5.23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隆重举办。至此,经历了12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跨越北京、延安、兰考、敦煌四地,由中央音乐学院联合文旅部艺术司、国家艺术基金、中共酒泉市委、中共兰考县委、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六届5.23音乐节圆满落下帷幕!

此次5.23音乐节适逢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中央音乐学院精心策划,紧紧围绕“音时代之乐,抒人民之怀”的宗旨,推出了礼赞红色血脉、演出文艺新作、推进立德树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美育普及等一系列艺术项目,以及“颂歌献给党”“乐咏中华”等音乐党课活动,凝心聚力、尽锐出动,29场活动,百余名国内外顶尖音乐家,深入北京、延安、兰考、敦煌四地,深入人民心中,音乐会、音乐党课、研讨会、劳动实践、征文等各形式活动精彩纷呈,用音乐礼赞新时代、奏响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本场“盛世华章”闭幕式音乐会名家云集、新秀荟萃,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本硕博学子汇聚一堂,国家一级指挥、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率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同台共演,该演出阵容集中展现了优秀人才的顶尖实力和中国民乐的时代风貌。

国韵风华溯本源

源远流长,洗尽铅华。中国音乐一路走来,跨越了千年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本场音乐会中,我们追寻音乐的本源,再次奏响这些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旋律,注入新时代的创新与活力。让国韵风华绽放时代光芒,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谱写中华民族复兴的新篇章。

一声声唢呐、竹笛、笙齐鸣,在锣鼓喧天中愈发高涨,在交相应和之中有细腻的对话,有默契无间的会心演绎,亦有属于民族吹打乐最本真、最震撼人心的那一面。苏南传统吹打曲《将军令》传承自民间戏曲开场音乐的曲牌,在演奏家们的演绎中,时散时整,宫调多变,音浪跌宕起伏,泼墨挥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

西域调式中,有徜徉天外的意蕴风姿,在姜莹作曲的《敦煌新语》中,畅想如鸣沙山的风拂面吹来,千年来流传的“胡琴琵琶与羌笛”在此音此情中被升华、被具象化。在演奏家们出神入化的演绎下,悠扬深邃的合奏声重现了“古道驿站”“敦煌盛世”的繁盛景象以及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等千姿百态的乐舞场景,承载着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以包容的姿态谱写着文化交融、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泛音起,弹指落。沙锤晃动的不是节奏,而是风起;碰铃叮咛的不是律动,而是云涌。由孙晶作曲的《天边情歌》在演奏家们的手中转化为深情,在愈发汹涌的情绪中喷薄而出,在跌宕起伏的音乐处理中逐渐回归主题——镜湖雪山、无垠草原,富有张力的扫弦、细腻音色的描摹,在哈萨克族、藏族的民族调式风格里,勾勒出西北绵延流光万里,高原天籁生生不息。

锣鼓声震天动地,吹打乐气势如虹,衬托出一幅龙腾虎跃的画卷。乐曲《龙腾虎跃》由李民雄创作,由魏然、尹飞担任打击乐领奏,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学生担任打击乐助奏,以鼓乐合奏的新形式,领奏与合奏交织叠置,与各种不同鼓的音色和节奏在变化中交相奏鸣、音浪涌来,钟鼓齐鸣、轮番击打,在呐喊声、镲声、乐队的合奏中到达高潮,音乐叙事性与音乐性并存,观赏性与技巧性并重。在传承和创新中,奏响了新时代奋勇前进、龙腾虎跃的新风貌。

丝竹管弦话今朝

本场音乐会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回溯,更是一次现代与传统的深度对话。它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使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到时代的脉搏,在新的演绎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每一首作品都蕴含着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了艺术家们对民族音乐的不懈追求和无尽热爱。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生动诠释与弘扬。

以《沂蒙山小调》为引,主奏胡琴依次轮流拉起这深入人心的旋律;在层层叠进中齐奏,来自沂蒙最深情的旋律逐渐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曲由于红梅与李尚谦共同编创的《蒙山沂水情》以民族音乐致敬红色经典,在演奏家们出神入化的演绎中,用最真挚、最质朴的乐声中呈现沂蒙儿女开拓拼搏的豪情壮志,走进沂蒙山河之间那些涌动着的憧憬与希冀。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灵感来源于吴越王的诗句,由郝维亚创作的笛子协奏曲《陌上花开》运用悠长的气息、优美的旋律,独奏笛子与管弦乐队在音响空间上进行巧妙变化、并置对比和流畅衔接。在冯天石行云流水的音乐处理中,满是一片春暖花开、盎然生机的景象,在错落有致的音乐层次中展现了趣味与活力。

在高白的手中,二胡娓娓道来,仿佛揭开了那尘封已久的古王国的神秘面纱,将我们带回到那片神奇、遥远的土地——歌之城、乐之都、舞之域、诗之海。王丹红创作的《阿曼尼莎》围绕天资聪颖、能歌善舞的阿曼尼莎展开,她是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也是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演绎中,乐曲熔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于一炉,富有西域情调,是一部别具特色的梦幻交响诗。

随着一曲《永远的山丹丹》缓缓展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陕北史诗”,这部由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民族管弦乐以陕北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描摹勾勒出陕北土地的山丹丹之声——当所有演奏家们击打腰鼓、敲响镲片,这是震动全场的齐鸣与呐喊,这是挖掘自乡野深处、山川沟壑之中的纯净之声,这是山丹丹于陕北高原坚韧不拔的怒放,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矢志不移、豪爽热情的精神象征。

群星璀璨展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作为此次5.23音乐节的闭幕式民乐专场音乐会,本场音乐会坚持艺术的人民性,“音时代之乐、为人民抒怀”,承载着民族音乐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美好追求,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生动鲜活的情感记忆,肩负着中国文艺工作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本场音乐会无论是在演出配置、演出形式、曲目设置上,本场音乐会都意蕴深厚、内涵丰富,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为根本,通过高水平的作品、高水准的演奏,充分彰显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家国情怀,展现了国乐的人文情怀以及文化的传承情怀。音乐会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无论是柔美细腻的江南丝竹,还是高亢激昂的西北鼓乐;无论是源远流长的传统曲牌,还是别具匠心的时代新作,都在这一舞台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中央音乐学院的艺术家们以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情感,赋予传统民乐以新的生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这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礼和心灵的共鸣。通过这场音乐会,我们看到了中国民乐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蓬勃生机和创新活力,看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文化复兴之路上的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正是在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不断交融中,中华文明将继续焕发出灿烂的光芒,指引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通过音乐,我们不仅仅是演绎、不仅仅是聆听,更是在与千年文明对话,在与民族精神共鸣,在与未来希望共振。

2019年,中央音乐学院以毛泽东同志延安文艺座谈会和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两个时间节点发起创立了“5.23音乐节”和“10.15音乐节”,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党的文艺方针、教育方针。随着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5.23音乐节圆满落下帷幕,这一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化盛事再次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以培养社会主义音乐艺术事业需要的德艺双馨高层次音乐专业人才为目标,坚持思想引领与艺术传授并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促进文化繁荣、培育时代新人所做出的积极努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作为文艺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作为中国音乐教育的领航者,中央音乐学院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艺术理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把个人追求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将继续坚守人民立场、扎根时代生活,以高质量的音乐作品和音乐作为,以高校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持续不断地贡献力量。以音乐为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共谱盛世华章!

供稿:党委宣传部

文:林梓琦、吴文婷

摄影:张艺缤、陈胡亮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