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借问落梅凡几曲,清风一夜漫京城——“清风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成功上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24年4月13日晚,“清风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本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中国民族音乐)承办。

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之际,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际,在以民族音乐涵养文化自信之际,这场音乐会的举办具有深层次的内涵和多维度的意义,音乐会既为第二届“国乐之春”艺术节奏响了壮丽的中篇,又集中展现了中央音乐学院教创演的综合实力,更是以激荡昂扬的国韵盛宴献礼祖国75周年华诞。音乐会门票在演出前夕即售罄,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此次音乐会的高度关注和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极大热情,也足以凸显中国民族音乐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独特魅力和广阔前景,更让我们对中国民乐的当下发展和未来前景倍感振奋。

千载遗韵谱成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一场高品质的音乐会需要高质量的作品和高水平的演奏“并蒂生花”,才能呈现多元的音乐样貌,找到跨越时空的情感对接点,真正成为能够抒发中国人文化情感的渠道。

在演出阵容上,“清风语”音乐会名家云集、新秀荟萃,二胡演奏家于红梅、琵琶演奏家章红艳、笛子演奏家戴亚等享誉海内外的民乐演奏家,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优秀师生汇聚一堂,国家一级指挥、中央民族乐团首席指挥刘沙率中央音乐学院青年国乐团、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集体亮相、同台共演,构建最强演出阵容,集中展现了优秀人才的顶尖实力和中国民乐的时代风貌。

衡量音乐会的价值成就,高质量的作品和高水平的演奏缺一不可。在作品选择上,这场音乐会的十首曲目贯通历史古今,绘就地域风貌,彰显专业实力。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风骨神韵、历史文脉中的巍巍中华,“一带一路”下的交流互鉴,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伟大精神,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在这一部部作品中如一幅纵览古今、气势磅礴的画卷,徐徐展开、融为一体,带领观众窥见民族音乐之风韵,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更为生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价值意蕴上,此次音乐会承担了赓续传统音乐文化、全面探索高质高效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两个半小时,在音乐的“镜头”下,跨越千年,挥指一瞬间,恰是中国民乐发展的足迹,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缩影,曲终,掌声雷动、满堂喝彩。

华章璀璨叙良宵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场音乐会一直在探寻的是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抽象出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呈现中国力量的文化符号,并非直接移植民间素材,而是采民间之遗韵,呈时代之创新。在《望春风》《将军令》《秦川情》《天边情歌》四首作品的精彩演绎下,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多种多样的地域风貌、灿若星河的中国意象倾泻而下、渐入人心。

民族管弦乐《望春风》

苏南民间吹打曲《将军令》

竹笛与民族管弦乐《秦川情》

弹拨乐合奏《天边情歌》

苏南民间吹打曲《将军令》以雄壮的气势为音乐会拉开了序幕,这首传承自民间戏曲开场音乐的曲牌在充满张力的演绎下,鼓号齐鸣,锣鼓喧天,呈现出气势磅礴、激昂澎湃又充满乡土气息的恢弘气象;当胡琴、琵琶、竹笛等乐器轮番奏响《望春风》的主题旋律,海峡的春风包裹着管弦乐团的吟唱在京城舞台唱响,由关乃忠改编的民族管弦乐版本以更宽广的历史视野、更从容的艺术表达,体现出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融合。曾永清创作的《秦川情》中粗犷豪放、收放自如的秦腔味道,在戴亚手中的竹笛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完美配合里,宛若千军万马般奔腾而来;孙晶作曲的《天边情歌》以富有张力的扫弦、细腻音色的雕琢,绘就出巍巍高山、流光万里的写意景象。

回溯中国音乐的历史,吸收互鉴、融合创新伴随始终。传统与现代相遇,历史与当下交融,《龙腾虎跃》《敦煌新语》《云想花想》三首作品以新时代的古韵新声,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与智慧,呈现出“郁郁乎文哉”的繁荣气象。

中国打击乐与乐队《龙腾虎跃》

民族室内乐《敦煌新语》

琵琶与民族管弦乐《云想花想》

由李民雄创作、魏然、尹飞担任打击乐领奏的《龙腾虎跃》以鼓乐合奏的新形式,奏响了新时代奋勇前进、龙腾虎跃的新风貌;姜莹作曲的民族室内乐《敦煌新语》以创新的配器方式、技术手法和演奏方法将西域调式与印度调式相结合,呈现出中国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在悠扬深邃的合奏声中重现了“古道驿站”“敦煌盛世”的繁盛景象以及莫高窟壁画中“飞天”“反弹琵琶”等千姿百态的乐舞景象;以唐代诗人李白《清平调》为灵感,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琵琶协奏曲《云想花想》缓缓展开一幅盛唐画卷,章红艳手中的琵琶如云若花,丰满的情绪表达荡漾在灵动变幻的节奏中,道来一抹抹情丝。在与民族管弦乐团淋漓尽致的演绎中,搭建起古与今的桥梁,唱响了时代的新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蒙山沂水情》《清风语》《永远的山丹丹》三部作品用音乐的语言呼应了代代相传的中国精神。

胡琴与民族室内乐《蒙山沂水情》

二胡、合唱与民族管弦乐《清风语》

由于红梅与李尚谦共同编创的《蒙山沂水情》以民族音乐致敬红色经典,将口耳相传的《沂蒙山小调》与著名电影插曲《沂蒙颂》的旋律交汇融合、共谱新声,呈现沂蒙儿女开拓拼搏的豪情壮志。醉拥清风揽明月,一蓑烟雨任平生。张征作曲、安九作词的《清风语》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联袂上演,气势磅礴的合唱赋予旋律以更加充沛的情感力量和更加浓郁的色彩亮度,揉弦低语、袅袅余音,尽显荡气回肠的矢志不渝,鲜明地表现出了人民公仆焦裕禄的伟大精神和治理风沙、种植泡桐激荡出的兰考蓬勃的发展动力,层层递进地讲述着党和人民心心相印、团结奋进的鱼水深情,生动再现了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振兴兰考的时代壮举。于红梅赋予了二胡无穷的力量与深情,以感人肺腑的旋律吟唱着“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想来将音乐会命名为“清风语”,寓意也正是如此:一份传承,一份致敬,以音乐的无穷力量融入精神谱系的丰厚内涵,铿锵有力地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伟大精神!

民族管弦乐《永远的山丹丹》

随着一曲《永远的山丹丹》缓缓展开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陕北史诗”,这部由作曲家王丹红创作的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组曲集合了唢呐、信天游、说书等陕北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描摹勾勒出陕北土地的山丹丹之声:这是挖掘自乡野深处、山川沟壑之中的纯净之声,是山丹丹于陕北高原坚韧不拔的怒放,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更是陕北人民勤劳质朴、矢志不移、豪爽热情的精神象征。

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返场亦酣畅淋漓。于红梅《在水一方》清丽澄澈,温柔又不失力量,寥寥几笔,化作静水流深的旋律,宛在水中央;《花好月圆》处即《良宵》,两首寓意美好的作品为这场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今夜无眠,在掌声雷动中,被激活的何止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江春水”,更是每一位观众由心底而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何以予传统以新生,何以使中国民族音乐立得正、行得远?何以让民乐成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这场音乐会的成功演出,不经意间,也给出了一个荡气回肠的回答。

乐以载道贺今朝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江流万里,绵延不绝;文脉贯通,与古为新。约九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印证了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古老之音,那是文明的先声。如今,人们挖掘、探索、创作、创新,让中国民乐穿越时代,穿越地域,穿越空间,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力图让当代与古老文明实现精神上的共振,时空上的对话。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自古以来,音乐即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手段,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风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专场音乐会不仅仅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民乐盛宴,更是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风貌的生动表达,彰显出的是坚定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文化魅力和蓬勃的文化生产力。本场音乐会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以波澜壮阔、恢宏磅礴的气势和力度,以凝心聚力的作品和顶尖水准的演奏,充分彰显了学校的家国情怀,国乐的人文情怀,文化的传承情怀,文明的发展情怀。

以坚定的使命感夯实学校的家国情怀:

音乐会是一个缩影,展现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坚守使命、全方位育人、一体化教学的又一生动实践,充分展示了学校在创作、表演、教学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最高成就,高度体现了学校创作与表演相互关联、完美结合的专业优势,全面展现了学校在当代民乐发展方面的新动力、新理念和新思想。不断涌现的高水平民乐作品,体现出中央音乐学院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呈现的表演实力和创新精神,展现了学校高质量的教学实力;不断提升的民族音乐传播力,表现出的是学校坚定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广阔空间、蓬勃生机。

以深厚的精神力量厚植国乐的人文情怀:

继2022年的首届“国乐之春”后,国家大剧院第二届“国乐之春”系列音乐会已过近半,与每两年一届的“中国交响乐之春”并肩,“国乐之春”也成为了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民乐品牌活动。中央音乐学院作为此次活动受邀高校之一,承载着“展示风采、分享成果、探讨方向”的责任。

纵观整场音乐会,深厚的人文情怀激荡于每一处弓法之间、弦音之处。《清风语》《蒙山沂水情》《永远的山丹丹》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奏响了真挚入心的爱国情怀,《龙腾虎跃》《花好月圆》《在水一方》《良宵》等作品处处彰显着深厚质朴的人民情怀,《敦煌新语》《云想花想》以缓缓展开的秀美画卷,演绎出沉淀时代新声的历史情怀;而《望春风》更是用音乐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骨肉情怀,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民族情怀。

为民乐厚植人文情怀,是在历史年轮中将文化符号层层深化,沉淀着历史的记忆,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自觉创造”,成为“与古为新”的情感纽带。

以持续的创新性赓续文化的传承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中华文明的主体性植根于源远流长的文化沃土,通过考古式的溯源和具有想象力的创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家一直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浓郁的传承情怀,高超的专业素养,将目光聚焦于民乐的继承和再造上,通过这场音乐会,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再现和再造,绝不仅仅是简单赋予当代人的感受和“采撷”一些传统音乐的元素,而是真正将音乐注入了生机活力,融入了诗性文化和家国情怀,一部部作品展现出的是全新的生命和时代的光彩,是以音乐人的使命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回答了如何用音乐来表达中华文明的主体性——音乐语言背后蕴藏的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也是中央音乐学院责无旁贷的时代责任。学校将以更多“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高水平民乐作品,激荡民族音乐繁荣发展的万千气象,汇聚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呼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担当!

供稿:党委宣传部、民乐系

文:刘晓倩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