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是一位以创作歌剧、协奏曲而著称的作曲家,当然他的创作领域并不仅限于此,室内乐也是他感兴趣的一方舞台。他的室内乐作品花样繁多,器乐组合新颖,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而宝贵的财富。在本届“莫扎特音乐周”里,就有一场——且是唯一的一场——室内乐专场音乐会,令人耳目一新。
最为闭幕式前的最后一场音乐会,4月13日这场音乐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音乐会演奏的三首作品都是莫扎特创作于维也纳时期的作品。1781年至1791年是莫扎特生命的最后十年,也是他徜徉于维也纳音乐海洋的十年。他最著名的作品大都成于这一时期,因而演出作品虽并非首首闻名,却也个个经典。此乃本场音乐会的一大看点。
本场音乐会的另一大看点就是演出阵容令人振奋。音乐会由我院师生轮流登台,龚汉祥、何荣、王昌海、苏贞、俞明青、吴迎等多位老师构建的演奏组,无疑让我们再次得以一睹大师的风采。我们不仅聆听到了成熟的莫扎特,也感受到了年轻的“莫扎特”。
音乐会的第一首乐曲《降E大调圆号与弦乐五重奏》(K402)创作于1782年,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首圆号五重奏,此次为中国首演。当晚担任圆号手的是比利时列日爱乐乐团首席圆号尼科?德?马赫奇。铜管乐一直是西方音乐家的强项,今晚果然再次证明了这一事实。马赫奇的圆号声音十分圆润、通畅,音高却不刺耳、低也不压抑,强处依然柔和,弱处仍可浅吟,显示出了极好的功力。这一乐器在四部弦乐的衬托下显得既灵活又憨态可掬,仿佛已不再是一件“笨重”的铜管乐器了。而四位弦乐家优雅流畅的重奏成为圆号既独立又相依的合作伙伴。他们时而与圆号呼应成趣,时而为圆号铺陈助势,其中的乐趣从演奏家彼此相顾的眼神就可知晓。这样的乐趣也是极为辛劳的,两个乐章下来,两位中提琴教授何荣、王昌海的鬓角早已布满了汗水,可见其投入程度之深。
莫扎特创作有23首弦乐四重奏,其中1785年献给海顿的6首弦乐四重奏是最为出众的,今晚选用的《C大调第19弦乐四重奏》(不谐和四重奏,K465)便是其中之一。四位年轻的“学生演奏家”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所迸发出的年轻人的激情成为乐曲的一大特色。尽管乐曲开头有一段“不谐和”的序引,仿佛莫扎特在诉说着自身处境、生活的艰难,但很快这一阴影被轻快、流利的主题一扫而过,取而代之的是暖日与花丛。演奏者们娴熟的技巧、热情的心潮感染了每一位听众,尤其是配合中的成熟风范、气息上的恰当把握,令我们不得不佩服后生可畏。但他们对于快速段落的处理却并不精致,音块间多了份年轻人的兴奋、欣喜,却少了份莫扎特的典雅、哀伤,这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似乎是第一小提琴声部,而其他三个声部,尤其是大提琴一方,则显示出了较好的驾驭能力。
最后一首乐曲的四位演奏者一出场就博得了观众的一片欢呼,吴迎、龚汉祥、苏贞、俞明青四位教授在人们的满怀期待中演奏了《g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K478)。这首也创作于1785年的作品是莫扎特仅有的两首钢琴四重奏其中的一首,这部“带着忧伤的微笑”的作品是那样的丰富而耐人寻味。疑惑的阴云总是请流畅的溪水作为回答,而游弋的白云身后又常常带来一丝冷峻的寒风,这或许就是莫扎特独有的气质,一种在富裕与贫穷中徘徊、在荣誉与屈辱中抗争、在希望与现实中奋斗的特质。这才是一个真实的“Mozart”!我不得不佩服每位演奏家的表演,他们的目光是那样的有神采,他们的呼吸是那样的有神韵,每一个声部的衔接都是在深情的交流中进行,每一次乐段的进入都是在真诚的凝聚中迎接。他们既注重配合,又不时突出自己的个性。聆听这样的音乐实在是一种享受,他们的演出着实为人们带来了惊喜与感叹!
赏毕整场音乐会,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莫扎特音乐的美,又一次触碰了莫扎特的精神与灵魂。曾有位钢琴家说过,莫扎特是一个美的极端,是要在深知不美后才能体会到的美。我想,今晚的音乐会,说明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