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2006北京现代音乐节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学院演奏厅里好戏连台,掌声阵阵。从八点半到十点,是一场内蒙古民间四胡音乐会。来自辽阔草原的民间音乐家们让观众们领略到了蒙古族音乐特有的魅力。之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和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又分别为大家献上了 "黄梅戏'从乡土到探索'唱段展示会"和以"对一种传统艺术的现代鸟瞰"为题的专题演讲。
黄梅戏是一种来自民间土壤、富有青春活力的艺术形式,马兰试图通过她的演唱和讲解,让大家了解黄梅戏的发展过程和她创新发展这一剧种的心路历程。她用一种返朴归真的清唱形式(小型打击乐队伴奏),现场演唱了传统剧目《女驸马》中的唱段《花好月圆》,和两个新创作的黄梅戏唱段《菩提树》、《岳西客栈》(余秋雨词、徐志远曲)。她的演唱声情并茂,韵味十足,令人耳目一新。从她的演唱和讲解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有着很高艺术造诣和对黄梅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强烈使命感、责任心的艺术家。
接着马兰的话题,余秋雨开始了他的演讲。他演讲题目中的"传统艺术"既是指戏曲。他通过对中国戏曲史简单的解剖,就中国戏曲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这一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戏曲发展中存在着两个陷阱,一个是"文本陷阱",也就是过度夸大了文学剧本的功能,而在中国戏曲中,音乐与表演等也非常重要;另一个是"经典陷阱",戏曲艺术原本是非常民间的、大众的、世俗的,但一到文人和官府那里,就非要把它打造成经典,从而使其脱离了土地,脱离了群众。为了避免这两个"陷阱",他提出了三点主张,一是"人类话题",也就是要尽量体现人类共通的情感和话题;二是"仪式形态",严格的说艺术就是一种仪式,而所有的仪式都需要人的参与;三是"游戏意识",规整是伪造的,生活是自由的。艺术应该增加游戏意识,应该轻松一点、幽默一点、好玩一点、自由一点。
无论是马兰还是余秋雨,都是社会上炙手可热的人物。他们的到来,自然会吸引大批观众。虽然演奏厅里早已座无虚席,但外面依然是人山人海。为了安全起见,只能忍痛割爱。
作为高等音乐学府,我们的学术视野应该开阔,象这样具有很高文化品质的讲座,以后应该多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