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晚,第三届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会在演奏厅举办。此次音乐会上演的12首作品全部是2006年新创并首演的。作曲者以我院电子作曲专业本科生为主。通过整场电子音乐会可以大体了解到电子音乐中心的教学成果,使观众对电子音乐有了一个文化哲学上的思考。
音乐会上演的作品体现了多样化的特点。第一类是纯电子音乐作品;第二类是电子音乐与传统声源的结合作品;第三类是视听一体化的作品。在第一类中,有米文博的《盛开凋零--电子音乐》;贾如的《作品一号--电子音乐》第三类中有张睿博的《猜--为数字多媒体和电子音乐而作》,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中细节的兴趣和对生活的态度;原艺的《遁--为数字多媒体和电子音乐而作》音响紧张、效果较为突出。
音乐会上作品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还是传统声源和电子音乐相结合的类型,也是观众最容易接受的类型。曲目主要有杨恺的《妖鼓--为民族鼓和电子音乐而作》,民族鼓的演奏经过处理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吴旭的《海灵--为钢琴、玻璃杯和电子音乐而作》,在钢琴高音区的音色和电子音乐的音色较为融合;马卓明《管弦乐的艺术--为小提琴和电子音乐而作》具有二重奏的感觉,较为传统;肖娜的《幻--为人声和电子音乐而作》具有人声与电子音乐对话的特点,电子音乐延伸了声乐的表现力;周佼佼的《七夕--为古筝和电子音乐而作》也具有古筝与电子音乐对话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