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系列报道之六·听“风”吟出音符的碰撞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06-15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37:34

        由我院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并主办的第5届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的第6场音乐会—《且听“风” 吟—作曲与手风琴专业班级音乐会》昨晚亮相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此场演出的效果受到了观众强烈的反响与好评。出席音乐会的嘉宾包括了院领导郭淑兰书记,著名作曲家、长江学者陈怡教授,作曲系主任唐建平教授等,德国西门子公司艺术基金会的项目官员等等。
        此场音乐会的性质与以往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所有曲目均为贾国平老师的学生原创,这些学生从一到四年级不等,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这正体现了作曲家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对乐曲的创作,以及他们独特乐思的形成是不单纯受制于年龄和学习时间的长短;这种创作与演奏班级之间的合作带有一定的学术研讨性质,在国内也是很少见的形式,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四年级程慧惠的《凝冻》拉开了整场音乐会的序幕,乐曲所表现出的那紧张的气氛,正如乐曲介绍中所提到的那样,“凝冻、升华、迸发、奔腾、咆哮、冷却、静止”,观众都沉浸在了那令人屏气凝神音符里。藏族学生边巴达瓦创作的室内乐《雅隆》把音乐会推向了第一个高潮。雅隆是西藏的一个地名,也是被誉为藏族文化的发祥地。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先留下来的这古老文化的无比敬仰以及对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戴钰的琴声把我们仿佛带进了西藏,使我们好像置身于那空灵、纯净的圣地。作品从不断变化发展的音响进程中表现出了藏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绚烂多彩。乐曲《触动》是用自由十二音的手法写成的。有感于对人生、时间的认识。以固定的因素不断变化使音乐推向顶点。为了表现时间的紧迫感和空间感,在演奏当中运用了真实的闹钟来做衬托,与巴扬形成此起彼伏的互动,抽象的表现了时间的推动力。
        王瑞奇的《情·舞》好像是整场音乐会中的一个转折性乐曲,富有浓郁的异国风情。此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王小帅导演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音乐的素材由十二音序列构成。全曲分为狂野、灼伤、叛逆三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十七岁生活的一种怀念。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基本动机“G—C—D”三个音,暗示了青春旅程中单调却又繁杂,充满烦恼却又不失丰富多彩的奇妙生活。带有拉丁风情的爵士舞曲《雨林漫舞》旋律清新、摇摆,又一次带动起了观众的热情,把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目前,我国手风琴创作领域的现状是作品还不很丰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合作也不够广泛。所以,由艺术管理专业策划制作的此次音乐会不仅带动了新作品的创作,在我院一贯倡导的“三位一体”的学术合作方面无疑也是一种进步,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国手风琴创作的空白。如果把作品与表演称之为珍珠的话,而艺术管理则是连接珍珠的“纽带”。让我们一起为“体现音乐的价值,推广音乐的价值,提升音乐的价值”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