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率性而为 惟妙惟肖——记大师课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中的陈曦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6-09-18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38:48



        能够再次见到陈曦是一件让人倍感高兴的事,这一次同EOS乐队携手合作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无疑又让观众们大饱耳福。
        多亏EOS乐队学院想得周到,才让对音乐如饥似渴的爱好者们多了一次与陈曦面对面接触的机会。提及大师班,总觉得陈曦太年轻,但是听完过后,我想他还是完全对得起这个名号的。讲解的曲目是圣桑的《哈瓦涅斯舞曲》,典型的西班牙吉普赛风格。演奏者也许因为紧张,也许因为个性,有些放不开。但正因为如此,才让我们看到了陈曦妙趣横生的演奏分析。任何生活中的现象都成了他信手拈来的比喻,无论流行时尚、异国民俗、街坊俗语,还是普通电影,似乎他都能找到与音乐相对应的共通之处,让人流连于他“设计”的音乐里,那是一个散发着奇光异彩的故事世界。
        陈曦就像是得到了师傅林耀基老师的真传:“把同行、生活和大自然都当作了学习的对象。”他很擅长把音乐形象化,声情并茂的演示着他理想中的主角。从他生动的例子中,唯有感叹动态的环境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眼界的开阔让他更好的领悟了音乐的奥妙。
        谈到音乐,陈曦滔滔不绝,完全不同于他给人羞涩的印象。在阐述音乐时,他直接大胆,一如他舞台上的风格;而他说的话也一如他的演奏一样,引人深思。这首乐曲讲解得很细致,也诠释得很细腻,几乎从头说到了尾,作为听众的我也深刻认识了陈曦的《哈瓦涅斯舞曲》。我想陈曦凭着这样虚怀若谷的品质和机智幽默的语言,也必定能成为一位好老师。
        难能可贵的是,在大师课里谈论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音乐的哲理,人生的观点。我隐约从中得到一些启示:音乐里的表达不需要过于直接,无疑它会破坏作品中的迷人和美感;音乐其实是一个不甚明了的探寻过程,在朦胧中找到感觉与回味。他笑称:“艺术的窍门就是艺术家设一个陷阱,让大家都往里面跳,在作品中存在的这种巨大的戏剧性反差就是致命的吸引力。”由此,我又明白了陈曦的情绪转伸缩力何以如此敏捷的原因,因为他了解了创作的规律,同样也是世间万物的涨落。
        带着大师课的“余震”,我对晚上协奏曲充满了信心。现场的沸沸扬扬告诉我们主角的人气真的很高,在听过了《仲夏夜之梦》序曲后,终于把陈曦千呼万唤始出来了。那只价值六百万美金的斯特拉底瓦里名琴与清澈明亮的他,把舞台压的稳稳当当。
        门德尔松小协的唱片听了很多次,渐渐有了生厌的念头。但是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下,当乐句奏响的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这只是我的错觉。正如他之前说到的一样,音乐中充满了期待。于是,我期待着高潮,期待着低谷,期待着峰回路转带来的惊讶。斯特拉底瓦里琴的柔美与温和正好与他的热情中和得相得益彰,虽然很“火”,却不过头。也正是这样有控制的力量才使得音乐有了如同品茗般的乐趣,百般滋味记心头。
        虽然在陈曦的演奏中出现了一些小小的偏差,但是从乐句的呼吸中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全成熟的语气,坚定、自信而又洒脱。在随意与规矩的之间微妙的游弋,酷似肖邦音乐语汇中的自由散板节奏,让人捉摸不透。他的旋律往往很有弹性,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特点,在第三乐章中,陈曦就像草原上的骏马,浪漫俏皮,飞快的向前奔驰,乐队与协奏的分离变得有些明显。但我们要知道一首协作曲的完成,需要长时间的磨合,由于时间很短造成的不够默契也是可以理解的。陈曦的技术很好,但却完全没有让人们渴望炫技的欲望,而是专心专意的沉浸在他“编纂”的音乐国度里,我想这就是一个演奏家成熟的体现。
        在国外的中国人越来越让人感到骄傲,陈曦就是其中的一个。此刻,虽然音乐会结束了,他也要飞到大西洋的彼岸。但是我相信好的音乐始终驻守在每一个爱乐人的心中,因为音乐要传达的不仅仅是它本身,还有人类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真情。只愿陈曦及所有飘洋过海的学子们早日飞向音乐的圣殿,乘风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