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晚的演奏厅内温度陡涨,与室外的凛冽形成了天壤的落差。这一场取名为“浪漫之夜”的音乐会,是钢琴系共同课教研室又一次筹划的压轴大戏。由教研室所属青年教师担任演奏的风俗,从创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三次,一步步地从莫扎特、贝多芬走向了浪漫主义。在这样的系列音乐会中,最深切地是让我们体会到了教师们的爱岗敬业,在对教学育人“锱铢必究”的同时,也不放松对自身专业的精益求精。
音乐会的进程简洁而流畅,没有言语,没有间隙,传达着一种朴实却又庄重的美。曲目的选择横跨了浪漫主义的早中晚期,勃拉姆斯、肖邦、舒曼、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利亚宾一一“粉墨登场”,极尽浪漫之风尚,在弹指挥间中再现了动人的乐章。李昕等七位教师在舞台上洋溢着自信,彰显着独我的个性。尽管有着不同的灵动轻巧,典雅冷静,深沉含蓄,但都不失一种发自内在的激情与张力,神圣地表现了他们心目中无与伦比的音乐。而当晚的“浪漫之最”当属刘兴辰,恬静柔美的舒伯特小夜曲、舒曼的《奉献》,乐曲的本身就呈现着动人的曲调,加上演奏者对乐句信手拈来的独到处理,情感以及力度的大幅度转换的伸缩自如与了无痕迹,都让人为之赞叹。而我们在音乐中也似乎看到了动态的场景,这不恰恰印证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所兴盛的戏剧性特征吗?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触键的灵敏与细腻,看似蜻蜓点水般抚键,却让那轻若薄纱的“颗粒”清晰入耳,如同过人的轻功,力道俱在。
音乐会的结束在逐渐走向现代风格的斯克利亚宾奏鸣曲中,仿佛给人留下了无尽的终止,有余味也有遐想。其实,感动的不仅仅来自于音乐,还来自于教师们神采飞扬的面容、挥洒自如的身姿,更是来自于他们对音乐的严谨与执著。在他们的演奏中渗透着的是真诚,是活力。所以我们看到的音乐中的他们,浪漫并青春着,用亲历亲为的行动向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