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0日至12月13日,我们四位音乐美学专业的同学有幸前往上海音乐学院参加“音乐美学专题笔会”,并借此机会与上音音乐学系、特别是音乐美学专业的同学进行了交流。期间,还有幸参加了“中国音乐学网两周年站庆及专业音乐网络传媒发展战略研讨会”;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陈嘉映教授、兰州大学牛陇菲教授、西安音乐学院罗艺峰教授的专题讲座;并观摩了上音音乐系的个别课堂教学情况。回京的时候,我们还与星海音乐学院前院长赵宋光教授一路同行。短短四天,我们深感收获颇丰。
一、讨论与交流
音乐美学专题笔会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会议第一天,上音音乐学系主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长韩钟恩先生便提出,本次音乐美学专题笔会主要以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为依托,结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工作规则,以达到推动音乐美学学科发展的目的。
本日会议分为专题报告、主题报告、自由研讨三个环节。与会代表有赵宋光(星海音乐学院)、茅原(南京艺术学院)、罗艺峰(西安音乐学院)、牛陇菲(兰州大学)、宋瑾(中央音乐学院)、萧梅(上海音乐学院)、金兆均(人民音乐)、孙佳宾(吉林艺术学院)、黄汉华(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和平(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范晓峰(原就职宁波教育学院)、马卫星(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蒋存梅(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列席学生是分别来自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在专题报告中,萧梅教授介绍了“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特色学科——音乐文化史”的主要情况,其中包括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简介、学科建设规划(基地建设、队伍建设)、学科研究、学科发展设想、学科管理、制度建设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随后,韩钟恩先生做主题报告,他分别提出与“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相关的“历史断代问题”、“类别划分问题”、“音乐美学学会历史问题”、“相关学术共同体”、“音乐美学基本问题”、“音乐美学专题研究及其争鸣问题”、“音乐美学教学问题”、“音乐美学学科发展历史”等几个问题;并且详尽地阐述了选择这些题目作为笔会内容的原因以及现有的研究成果;他希望大家就相关问题各抒己见,并计划在2007年出版一本25万字左右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专著。
最后,参会人员就以上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罗艺峰老师向大家展示了他近期的研究成果(“肖友梅音乐思想”);茅原老师介绍了他近两年内在家中深入“研究现象学”得到的一些感悟;宋瑾老师提出他对音乐美学、音乐哲学、诗化哲学、主体性问题、音乐学必要的四大件等等内容的看法;蒋存梅、杨和平、马卫星、郭树荟四位老师讨论音乐美学教材与教学的问题;牛陇菲老师就他们的讨论提出是否需要立“孔子标准像”以及“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的关系”问题;黄汉华老师把他在符号学方面的研究、范晓峰老师把他对“音乐观念与音乐存在方式”的再探讨、杨赛把他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向大家逐一介绍;孙佳宾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对研究音乐美学某些问题的必要性做一分析;金兆均提出他对社会音乐生活与音乐理论之关系的看法,并强烈期望理论家们能更多地关注现实。
此外,罗艺峰老师认为,如果“关于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中的“断代”等问题不能立刻给出答案,可以暂时搁置,是否可以在撰写文章时将笔会讨论内容归为“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史”、“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观念史”、“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范畴史”、“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方法史”、“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交流史”、“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出版史”、“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史”等专题来考虑。萧梅老师在此基础上提议,“文章出炉后,可以就其内容再次召开讨论会,并把讨论内容附在其中”。韩钟恩老师则说,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也需要在学科基地、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术活动、教学辐射等方面不断明确目标;以常态体制为基础,结合长效机制,将硬件设施与软件成果有机结合,以真正推动音乐美学学习系统的发展。
除参与美学笔会之外,中央院与上海院音乐美学专业的同学还展开了一场融洽且令人愉快的讨论。大家主要针对音乐美学学习中的读书方法、思考问题方法,以及各自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畅所欲言。话题之初,上音同学就李晓冬对牛陇菲老师讲座的提问提出了更多的想法,沿此话题,同学们逐渐谈及学习音乐美学所必要的知识框架、多元化的问题、流行音乐和电子音乐的问题、学术成果的原创性、真理性等问题。交流期间,李晓冬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感悟介绍给大家;柯扬特别就多元化和原创性两个问题提出自己观点;高拂晓则问到上音音乐美学的语境情况;孙琦问到音乐学音乐分析课程的教学状况等问题。上音的同学也介绍了他们的论文选题及准备情况,还对知识结构、治学态度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二、中国音乐学网
2006年12月11日上午,“中国音乐学网两周年站庆暨专业音乐网络传媒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上海音乐学院贵宾室隆重举行。会议由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主持,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董金平教授首先致词,他对中国音乐学网两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肯定,并希望网站今后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促进音乐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并推动整体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发展中心主任于朝阳先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兼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吴粤北教授和中国民族音乐在线“华音网”总监贺绍伦先生,则分别代表教育系统和网站运营一线的信息技术专家,对中国音乐学网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对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随后,中国音乐学网执行主管杨健在题为“中国音乐学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主题报告中对网站的历史、现状和将来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展望。上海音乐学院东方音乐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孙宁宁、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何丽和《人民音乐?留声机》杂志执行主编兼编委唐若甫先生则代表网站管理团队成员分别作了发言。在会议上致词的还有网友代表兰州大学著名学者牛龙菲先生。知名网友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刘晓江博士还特意发来了热情洋溢的贺信。
在音乐界专家学者自由发言讨论中网站的发起人杨燕迪教授首先感谢了网站管理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并提出了网站进一步建设的构想。韩钟恩教授则希望为网站的可持续发展规范制度的保障。两位资深前辈赵宋光先生和茅原先生都对网站非常支持,并即将成为高龄网友。罗艺峰教授、宋瑾教授和杨和平教授等都对网站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也提出了一些希望。参与讨论的还有两位网站管理团队成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助理韩斌老师和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谢瑾
此次中国音乐学网两周年站庆暨研讨会是一次高规格的盛会,不仅有全国顶尖的音乐艺术界专家学者参与、上海音乐学院党政领导的关怀还邀请到了来自教育系统和网站运营一线以及传统媒体的专家加盟会诊出谋划策。他们在一致肯定中国音乐学网取得当前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相信这将极大的促进网站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音乐学府——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专业门户网站,上海市第二期重点学科“音乐文化史”特色学科研究基地,中国音乐学网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推动音乐艺术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国社会的文化品格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聆听“当代观乐”
2006年12月11日晚6点,我们聆听了当代音乐美学家牛陇菲先生的精彩讲座《当代观乐》,在韩锺恩教授的简短主持后,讲座开始。
题目显然是精心准备的,“观乐”之义来自《礼记?乐记》中“季札观乐”一章节,的“乐观其深矣”,意味论者的视角是从宏观着眼,以历史为横轴,以思想为纵深,切入对当代音乐文化现象的思考和批判。接下来,他从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勾划中逐渐引出结论。应该说,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是个重要的理论背景,隐含在他对中国音乐的性质划分中,具体说,牛先生将其分为巫乐之式微、礼乐之没落、宴乐之蜕变、艺乐之勃兴、艺乐之消亡五个阶段分别论述。所谓巫乐,即原始时代的音乐,是秦代之前的音乐形态,而自秦后乐府设立,巫乐便走入式微,虽然民间仍存有其风,然而整体音乐的态势却逐渐向礼乐转化,这是中国文明早熟的标志。礼乐则是官乐代表,伴随着西周政权的没落,礼乐也走向颓势,乐府机构的设立,虽然是统治集团的意旨,然而它的目的却并不通向礼乐,而是宴会助兴或行乐赏玩。宴乐褪去了巫乐的迷狂和礼乐的僵硬,从宫廷逐渐渗入民间,从娱乐走向商业,它最终的趋势,如同西方的宫廷音乐是近现代古典音乐的前身一样,由生活、传统和政治生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步入到一个现代性的分工和职业化过程,即由宴乐到艺乐的过程
从整个中国音乐的演进看,上述几种阶段相互重叠,互为渗透,各种因素始终在错综复杂的互动之中。现代世界则是一个融上述几种类型音乐共同作用的时代。人们在音乐中追求忘我的体验,这是巫乐的遗存,各种背景音乐的伴随仍看得出宴乐的身影,而职业化和审美的追求则已宣布音乐的自律化。真正的问题是,在这个大众狂欢的时代,艺术的宣泄已然丧失了原初社会与生活和生存并立的庄严,音乐的意义要么集中于狭隘的审美层面,坚持自律的领地;而在大众那里,音乐则退化为为对生活的逃避或粉饰,在传统社会中,音乐的意义是与生存和信仰互为镶嵌,而现代社会作为一个“祛魅”领地,早已丧失其形而上的意义光环。所以,一面是艺术音乐死守自律性,逐渐成为小众之中的小众,如同行走在钢丝之上;另一方面是声嘶力竭的大众娱乐,被抽空了意义的能指肆意泛滥,传媒和短信的化学反应催生了“超女”这样的怪物,商业和资讯统治世界,现金流和眼球经济将世界捆绑到一起。正如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表达的,在现代以及现代之后的这个时代,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牛陇菲先生的讲座充满绝妙的比喻和顺手拈来的妙语,然而他对当代中国音乐走向的结论却是批判的、悲观的。针对讲座之后几位同学和老师提出的质疑,牛先生一一给予了解答,现场的气氛始终十分活跃。
四、与专家同行
最后一天,我们十分荣幸地与赵宋光老师一同乘火车回京,一路上,谈笑风生,你问我答,偶尔争论,不亦乐乎。一个让大家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是赵老师的经历,要知道,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他曾在北大与李泽厚同班学习哲学,后在燕京大学学习音乐,接着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还在德国学习了一年的音响导演专业,后来又去广东做星海音乐学院院长,真可谓经历丰富。此外,赵老师对律学、音乐美学,甚至是自然科学、水利工程等领域都涉猎颇深,且至少懂得两门以上的外语。这种知识背景,着实让人佩服。
一路上,我们没有什么明确的主题,话题都是跳跃式的,时而聊到十二平均律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时而聊到视唱练耳是否应该加入音响学知识,时而聊到美的起源、美的超功利性,时而说说如何读书,时而侃侃赵老师的“立美”概念,时而还斗胆“点评”一下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总之就是“海聊”。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于,赵老师虽年过七旬,思维却依然清晰如故,解答问题更是十分到位。每次听到我们提问的时候,他都要首先沉默个一、两分钟,想好了再说,多余的不说,力求简洁、直接。
可以感觉到,赵老师的许多观点皆是他多年思考的结果,比如,他崇尚一种“自然”的艺术观,即认为西方的平均律存在着某种非自然的特征,其生律方式是高度理性的,这自然有其便利的一面,但是,这种高度人工化的产物却违背了人的自然听觉对和谐的追求。虽然,我们在聆听平均律的纯五度时已经感到它非常和谐,但实际上它并不构成真正的简单整数比。这一方面意味着,人的听觉有一种将复杂的频率关系简化的倾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的听觉被理性的音乐系统所塑造,逐渐远离了其自然状态。
又如,赵老师觉得视唱练耳学习应适当地加入音响学知识,举例而言,只有真正了解了音程之间的频率关系,才能真正了解音程的本质。就该问题,我们还与老师小争论了一番。有同学说,学习视唱练耳关键在于熟悉各种音响、音程、和弦的效果,并不一定需要音响学的理性知识,最重要的还是对该各种音响建立稳固的感性记忆。两种观点着实相持了一下,没等得出个所以然,话题便开始转向了。
一位同学问:老师您觉得“美”这样东西难道就没有功利性吗?赵老师立即回答:美在起源的时候是有功利性的,但当人们开始欣赏原本满足使用需要的事物的时候,便可能有美感产生了。就好比一个水坝,它是为了某些功利目的而建造的,但当人们某一天不自觉地去欣赏它时,就会觉得它很美。此时的美感与水坝为人们造福这一因素并非无关的。
赵老师话音未落,另一位同学抢先问了一个宏大问题:老师,您觉得哲学和音乐美学对我们的最终意义是什么?赵老师沉思了一小会说:在今天这样一个分科越来越细致的时代,哲学的根本意义在于,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地方,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某些共通的规律。而音乐美学的最终意义,则在于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音乐是好的,音乐最终应该带给人们某些积极的东西。那位同学立即追问:那您觉得怎样的音乐是理想的?老师答道:只有为大多数人带来积极意义的音乐才是好的。
……
回顾这次上海之行,我们感到十分愉快,也有很大的收获。我们不仅见到了许多仍在为音乐美学学科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的前辈和老师,也结识了一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音乐美学学子,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生们的热情、谦和、稳重与活力,深深地感觉到增进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当然,还有那黄浦江两岸的别样美景,那江面上货轮的仰天长鸣,那南京路上的五彩斑斓,同样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