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问道与寻路——记“传统·世界·未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之路学术探讨会”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25年3月22日—23日,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承办,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研处协办的“传统·世界·未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之路学术探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的院长、作曲家、学者、师生,以及奥地利、俄罗斯、韩国等地的同仁汇聚一堂,围绕会议主题延伸出的四个议题“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技法与风格、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理论问题、音乐创作‘中国性’问题研究”,以及作曲人才培养话题进行了交流与对话。

一、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黄宗权教授主持,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教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教授分别致辞。俞峰院长指出,本次会议以“传统、世界、未来”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之路,议题彰显出重要的时代意义。中国音乐艺术既要勇攀高峰、影响世界,还要服务党的治国理政、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服务老百姓的艺术需求。探索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发展之路,“以人民为中心”应是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坚定不移的核心导向。要发展中国当代音乐文化,要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俞院长期待当代音乐创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创作出真正带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特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音乐作品。

俞峰院长致辞

叶小钢主席从自身多种社会身份出发,指出面向当今世界,在新的时间起点上,要搞好中国当代音乐创作,除了要保证音乐的复杂性、丰富性、知识分子的立场、讴歌伟大时代,以及表达全球人类的共同精神外,还要看到能深入到普通人内心的当代音乐作品的匮乏。这就迫使作曲家、理论家思考今后的路应该如何走,如何恰如其分地反映时代。他认为,对于优秀的音乐来说,首先必须是思想领先,其次是在学术面向全世界的基础上,要有足够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创作出具有独树一帜风格的音乐。

叶小钢教授致辞

在主题发言环节,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的发言《传统音乐对我创作的影响》,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的发言《20世纪音乐的另类叙事可能——兼谈对中国当前音乐创作发展的启示》,上海音乐学院张巍教授的发言《音乐理论研究的四个转向》,分别从音乐创作、音乐史研究、作曲技术理论三个学科领域的视角,回应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并分享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秦文琛副院长从自己的创作中列举出“传统乐器的音响品质及演奏法”“腔化特征”“传统音乐的音响形态”“美学借鉴”四种传统音乐的观照途径,并以《众神之光》《伶伦作乐图》两部作品为例,通过对比原生态音乐的音响,从作品的技术角度详析了其受“传统音乐的音响形态”影响的因素。杨燕迪教授的发言立足于当前的大势与基于中国立场对20世纪以来西方音乐的批判性反思,对20世纪音乐的“正统”撰史叙事原则进行了回顾与批判,提出“音乐价值评判的标准究竟为何,可以讨论。但不可忽视的重要尺度是‘个性风格’的形成和塑造,而不是语言新旧的衡量”。同时,他提出20世纪音乐发展的另类叙事设想,并指出了对当前中国音乐创作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张巍教授从自身数十年的研究实践、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经验出发,提出音乐理论从学科层面应该实现从分散化、单一化向交融化、系统化转型;从研究层面要从表层研究向深层研究转向,从逐渐边缘化、可有可无的状态向核心的、不可或缺的状态转向;从自我封闭的独白系统走向多元主体的交叉系统,从音乐理论的研究向为表演服务的研究转向。

秦文琛副院长发言

杨燕迪教授发言

张巍教授发言

二、焦点对话与论文宣讲

本次会议设置的“当代音乐创作现状与人才培养”与“作曲教学与课程设置”两个话题的焦点对话与本次会议主题密切相关。在“当代音乐创作现状与人才培养”的对谈中,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萃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教授,分别从当代音乐创作对传统的表达、作曲家培养的学院体制、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对于中国作曲家个性形成的重要性、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作曲人才培养的内容进而有助于作曲和作曲人才的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等话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与思考。在陈泳钢教授主持的“作曲教学与课程设置”对谈中,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郝维亚教授、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郭元教授分别对其任职学校作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课程设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各自所遇到问题交换了经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主任陈牧声教授则从如何做一名好的作曲老师的角度谈文化自信问题,从而跳出形而下的层面,阐述如何从“道”的层面看待课程设置、具体教学方式方面的问题。

当代音乐创作现状与人才培养

作曲教学与课程设置

为了促进最新学术成果更快地传播,为青年学者创造面对面学术交流的机会,本次会议特设了论文宣讲环节。此环节不仅是论文征集活动成果的公开展示,也是各个院校作曲及作曲理论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集中亮相。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韩国国立江原大学、奥地利格拉茨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等全国和世界多地的50余位发言者在论文宣讲环节展示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全部的研究都基于本次会议的四个子议题。研究课题或从某类体裁入手,或从某类音响形态着眼,或从某类技法出发,从技术、思维、历史、文化等不同角度,对当代音乐创作进行了形式与内容的剖析。在三个宣读分会场中,无论是已有诸多学术成果积累的中青年学者、教师,还是正在求学生涯中的硕、博士学子,每位发言者在宣讲中都透露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当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学术热情。论文宣讲现场每位主持人对论文进行的简短评析,对论文内容的延伸理解增加了更多的维度。

三、专题研讨

“音乐创作‘中国性’问题研究”和“中国音乐创作的未来之路”两场圆桌会议是本次会议中两场集中研讨音乐创作的对谈。“音乐创作‘中国性’问题研究”对谈,话题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贾国平教授担纲首席专家的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音乐创作“中国性”研究》。贾国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学院作曲系梁发勇教授、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杨和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班丽霞教授、苏州科技大学音乐学院陈林教授针对音乐创作“中国性”问题,从文化记忆与历史语境、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等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认识和观点。“中国音乐创作的未来之路”对谈,邀请到五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徐之彤教授、张帅教授、向民教授、陈欣若教授、王丹红教授。他们不仅与在场听众分享了各自创作中的经历、经验与困境,还与现场的理论研究者、学生,特别来自基层的音乐创作者等进行了有关创作问题的深入交流。

圆桌会议(1)音乐创作的中国性问题研讨

圆桌会议(2):中国音乐发展的未来之路

四、闭幕式

会议闭幕式由黄宗权副主编主持。在班丽霞教授、魏明副教授、杨和平教授、郑刚教授、刘鹏副教授、陈林教授分别对各分组论文宣读总结后,黄宗权副主编发布了本次会议征文活动评审出的“十佳论文”获奖名单。本次论文评选,经过学报编辑部和专家三轮评审,从127篇参会投稿论文中,遴选出50篇入选会议发言;再从50篇会议发言中,由组委会聘请的5名专家经过独立、双向匿名评审,最终集体投票评选出10篇“十佳论文”,他们分别是(按姓氏拼音首字母为序):卞婧婧《听得见书法 看得见音乐——梁雷锍笔法锎中的 “音响笔墨” 与 “一音多声”技法详解》;黄倩《流动的跨文化:陈怡室内乐锍如梦令锎多重语境分析》;焦佳欣《转换 转译 转化——周龙三部室内乐对中国古曲素材的运用》;李晨瑶《转化与延伸——以贾国平作品锍风越苍茫锎为例论中国当代创作中民乐独奏与管弦乐队间的多重配器思维》;莫日根《秦文琛“宽线条”技术中的蒙古族长调即兴思维探析》;孙冰洁《贾国平音乐创作中的“用典”研究——兼论<清调>》;孙兆磊《十番锣鼓缠达式循环体结构的再创造——郭文景三重奏锍戏锎第二乐章的数理逻辑与结构探源》;魏明《罗忠镕“创作之初”的器乐结构思维、音高理念及技法探源——以锍第一小奏鸣曲锎(1952)第一乐章详解为例》;张浩哲《“反”歌剧的后现代批判——关于贾国平<野草——心灵独语>戏剧美学的反思》;朱则彦《周文中音乐创作中的对称思维探究》。

本次会议以问题为导向,关注当前音乐创作的热点、焦点问题,既有对当代音乐作品的分析,又以“三个面向”为立足点,回应社会关切,通过焦点对谈和圆桌会议,探讨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各项问题,会议的圆满成功,将对推动新时代中国音乐发展具有积极而良好的作用。

获奖者合影

供稿 / 文图: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