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马丁·卡茨教授精神抖擞地出现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801。当这位80多岁的老教授迈着矫健的步伐登上讲台,向在场所有师生深深鞠躬的时候,全场掌声响起,致以最高的敬意和感谢。

秦文琛副院长宣布大师课正式开始,表示能够邀请到马丁·卡茨这样世界级的大师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荣幸,也是全校师生非常值得聆听的课堂。

声歌系主任谢天教授主持大师课,并向在场所有师生介绍,大师已经在一个月以前就拿到了同学们的授课曲目,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希望同学们能够有所收获,学以致用。

此次大师课持续了5天时间,曲目共计60余首,涵盖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晚期浪漫主义时期再到当代著名作曲家的众多经典歌剧选段和艺术歌曲。不管是歌剧选段还是艺术歌曲,教授都十分注重演唱者对演唱内容的理解,以及表演者在诠释作品时是用什么样的情感和心情去演绎,这不仅需要演唱者清楚歌词本身的含义,还要对作曲家的创作时期、背景、风格都有所掌握。
课堂上,教授引导演唱者研究歌词的含义和韵律,找到准确的发音和语调,同时讲述歌曲的内容以及不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使大家对歌曲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同时提出音乐想象力的重要性,它能够让我们在演唱或者演奏时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创造出更加独特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对于钢琴和声乐的合作方面,教授说,优秀的艺术指导对每首声乐作品的理解程度甚至要高于演唱者,可以非常精准地把握每首作品的风格特点来引导演唱者。
他还强调,弹歌剧伴奏时一架钢琴要做到一支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不能只局限于钢琴本身的音色。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改变一些演奏技法和织体,再结合故事内容、角色形象,用钢琴弹出最“乐队化”的音响效果,这会让演奏者更舒适,同时演奏出来的效果又可以非常震撼。如在歌剧伴奏谱中经常出现的大跳改为平行八度,既让演奏者演奏起来更加轻松,同时又保持了声音的厚度,可以更好地渲染音乐气氛,去协助演唱者更好地完成歌剧的表演和演唱。













5天的课程非常充实,教授给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幽默的语言风格、深沉敏捷的眼神示意,以及对每首曲目游刃有余的把握。这些都让师生们时不时在谱例上作出鲜明的记号,并把教授的每一次提示都作为重点记入笔记和脑海里,为的是充分记录精彩的瞬间,也从中获得启发和点拨。
此次大师课,在院领导的全力支持和国际交流处的全面配合下,声歌系师生才得以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和交流。大家在声乐演唱以及钢琴合作的教学方面都能受益,意义非常重大!
师生授课反馈
01
李楠 女中音 博士二年级
周一的下午,我度过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妙时光,有幸与世界顶尖的艺术指导大师马丁·卡茨共襄盛举。课后,我的内心激荡不已,久久沉浸在大师那充满智慧与灵感的课堂中。大师对音乐的处理细腻入微,独具慧眼,每一句讲解都直击心灵,让我深感敬佩。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马丁教授那言简意赅、却富有深意的情绪形容词。这些词语如同魔法一般,帮助我瞬间领悟了咏叹调演唱中的精髓——音乐的表现形式和色彩的变化。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更加自如地表达了歌曲角色的情感与内涵,更加准确地把握了音乐的风格与韵律。
衷心感谢马丁教授的悉心栽培和无私奉献,您的教诲如同灯塔一般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音乐的世界里更加坚定、更加自信。
02
林山 男中音 硕士三年级
通过本次大师课让我更加理解了声乐这门艺术是在控制与自由表达之间找到平衡,让每个音符都成为可以向观众敞开心灵的窗户,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理解与灵魂。技术永远是为歌曲服务的,歌唱并不是只有更大、更强、更高,很多时候需要的是更美。
张润卓 男中音 本科一年级
听完了这5天的大师课,我理解了“音乐作为戏剧”的深刻含义。卡茨教授用他近50年的艺术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声乐艺术最本质的命题——如何用声音诠释人类灵魂的震颤。作为声乐歌剧系大一学生,这次大师课加深了我对声乐表演的认知,让我得以窥见声乐演唱这座冰山之下更为深邃的美学世界。
马丁教授的大师课让我收获到:强调音乐的线条及语句的流畅;充分了解自己的角色及整部歌剧;不要一味追求声音,更要注重歌曲中包含的情感……但对一名大一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对谱面的尊重!“Don’t too much freedom!”卡茨教授讲道。
我曾将声乐简化为“好嗓子+正确方法”的方程式。卡茨教授的大师课犹如一束强光,照见了这个认知的狭隘。真正的声乐艺术是诗性文本、音乐结构、人文精神和身体乐器的多维融合。回到琴房后,我不再只注重乐谱上的音符,而是开始注重每个乐句背后的生命故事。教授的教诲将会伴随我在央音的每一个晨昏。
01
崔燕 声乐伴奏艺术 硕士二年级
作为声乐伴奏专业的一名学生,有幸参与到此次Martin Katz 教授的大师课中。课堂上我准备了莫扎特歌剧《唐璜》的一个片段以及福列的一部套曲。在歌剧咏叹调的演奏中,大师强调了钢琴伴奏的乐队化处理,伴奏在与演唱者紧密配合的基础上要尽最大可能去模仿乐队的音响效果,为演唱者营造出合适的氛围。
在艺术歌曲的演奏上,大师则强调要把握好作品的风格特点,同时密切关注歌词,通过钢琴伴奏的旋律与和声,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
此次的大师课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匪浅。我会将此次的所学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和演奏中,不断提高声乐伴奏艺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02
杨子 声乐歌剧系 声乐主科教师
参加Martin Katz的大师课,我深感荣幸!这位被《纽约时报》盛赞为“伴奏艺术黄金标准”的传奇音乐家,以45年横跨五大洲的璀璨履历,与无数歌剧泰斗、声乐大师携手缔造经典。
在为期一周的课程中,他对作品的剖析堪称精妙绝伦。无论是理查德·施特劳斯歌剧中人物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还是爱德华·埃尔加艺术歌曲里诗意朦胧的意境铺陈,他总能抽丝剥茧,将音乐文本背后的深意娓娓道来。课堂上,他不仅以敏锐的听觉捕捉演唱细节,从气息支撑的力度把控、音色明暗的层次塑造,到与钢琴伴奏的动态呼应,都给出一针见血的指导。这场艺术盛宴,不仅重塑了我的演唱思维,更让我对声乐艺术的理解达到全新维度,成为我音乐之路上极具分量的一步。
千红 声乐歌剧系 艺术指导副教授
我们怀着无比荣幸的心情,迎来了当代合作钢琴领域的泰斗Martin Katz教授莅临我系讲学。这不仅是全体师生的殊荣,更是我院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迈向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
在为期5天的大师课中,Katz教授系统阐释了其开创性的“交响思维钢琴化”理论体系以及多维音响建构理论,包括强调和声功能层级的立体呈现的纵向维度;注重旋律线条的呼吸与连贯的横向维度;追求乐器音色的差异化模仿的纵深维度。教授还特别指出“人体工程学改编原则”,即在保持乐队效果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钢琴演奏的舒适度与合理性,确保音乐表现与演奏技术达到完美平衡。Katz教授还提出了从语言学习延伸到音乐想象力的训练等等。
韦蔚 声乐歌剧系 钢琴伴奏与艺术指导教研室主任、教授
Martin Katz代表了当今世界合作钢琴的最高水平。我们有幸聆听大师为期5天、所授内容几乎涵盖所有声乐作品体裁的公开课。他的学术造诣和舞台经验,对我们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发展的规范有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合作钢琴作为在教学和舞台中应用广泛的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重视,Katz大师的到访更加明确了我们与世界合作钢琴专业接轨的学科发展目标,为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前进动力。

供稿:声乐歌剧系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