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学术讲座|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30载弦上诉春秋——琵琶协奏曲《春秋》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25-05-19 11:06:11 更新日期:2025-05-19 11:11:15

2025年5月8日14:00教学楼401厅,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学术之家”系列活动迎来第57期开讲。应民乐系特邀,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吴玉霞教授以“30载弦上诉春秋”为题,为学院师生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的专题讲座。吴玉霞以55年艺术积淀为脉络,立足琵琶协奏曲《春秋》30载经典文本的解析,从历史底蕴、技术创新到审美表达展开多维解析,更将自身深厚的舞台经验凝练为艺术智识的深度分享。她以“弦上春秋”喻艺术人生,既阐释了作品恢宏的礼乐气象与时代精神,亦传递了“技近乎道”的演奏哲学。讲座现场氛围浓厚,既有学术思辨的光芒闪烁、亦见琴韵入心的深沉共鸣,终场时掌声经久不息,正是对这场艺术与思想盛宴的最好注解。

引一束光,照一方田。活动伊始,民乐系主任章红艳教授登台致辞,向吴玉霞教授致以诚挚欢迎。章红艳主任回溯了民乐系“请进来、走出去”学术传统——既敞开大门延请名家,亦鼓励师生带着学术思考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民乐的传承不仅需要台前的绽放,更需要理论的深耕。她指出,琵琶协奏曲《春秋》历经30年光阴,已经成为载入民乐历史的经典佳作。作为《春秋》的首演者,吴玉霞不仅能带听众追溯作品诞生的细节,更能亲述这部精品如何在岁月更迭中焕发新声,一粒文化种籽如何在时代土壤中抽枝散叶。这样的学术对话既是向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播种,为学院师生提供了一次珍贵的交流机会。

琴心载道:弦上春秋的艺术证悟

30载弦上诉《春秋》,不独为一部协奏曲的演绎史,更记绘了演奏家的人生长卷。在讲座中,吴玉霞深情回忆了自己的从艺历程。幼时在上海弄堂生活的她,曾经接受少年宫课后兴趣班的严格训练。她特别提到,自己就读的小学毗邻中共一大会址,“每天穿过石库门巷弄上学时,都浸润在红色故事与传统音韵交织的氛围里”。这种独特的成长环境——既有革命精神的无声滋养,又有丝竹音韵的耳濡目染,更兼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让她的音乐血脉中天然沉淀着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

1972年为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的这次演出经历,深刻激励了吴玉霞的艺术道路。当时她作为上海市少年宫小红花艺术团成员,参与了这场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中美文化交流活动。站在那个时代的聚光灯下,音乐承载的不仅是旋律,更是国家的文化形象。这场历史性演出,让少年时代的她意识到,演奏者的每一次拨弦,都可能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由此,吴玉霞阐释了重大演出对演奏者专业成长的激励价值——历史性文化使命的感召、艺术责任感的重塑、专业潜能的激活与职业信念的淬炼。每一次重大演出的历练,都在强化“艺无止境”的认知,成为支持艺术家不断精进的动力。

继而,吴玉霞以音乐学家田青先生的专著《中国人的音乐》与琵琶名家刘德海先生的思想文集《琴海游思》中的艺道箴言为经纬,铺陈出她对艺术本质的深度思辨,阐释艺术何以通过审美启蒙重构人与世界的关系,使生命在艺术之光的映照下获得更丰沛的维度。借此,吴玉霞将学术视野推向更宏阔的维度,强调演奏者突破学科壁垒的必要性。她认为,深耕单一领域固然能成就技艺的精准,却容易陷入认知的闭环。唯有在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中,艺术家的审美判断方能获得历史纵深与人文厚度。同时,她从认识论的角度指出,作为艺术研习者,应当秉持一种在反思与突破中不断成长的精神。真正的艺术精进,是在批判中继承、在解构中超越,在永不停歇的“否定之否定”中抵达“常为新”的创造境界。

随后,吴玉霞将话题引向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性,深入探讨了其三重价值维度。她指出,舞台音乐不仅是演奏者情感的外化呈现,更包含着灵性的觉知与捕捉,是“感受愉悦、伴随艰辛的双重磨砺以及对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要求”。她强调,职业演奏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应为演奏技术、艺术智性和审美判断的有机统一。只有三者紧密交织时,演奏者才能真正实现从“技法娴熟”到“技艺通达”的升华。

借着对这个话题的讨论,吴玉霞特别就舞台实践中的心理建设进行了经验分享。她指出,舞台上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源自舞台下千万次的重复打磨。琴房里的扎实练习如同春种秋收,而舞台更是锤炼信念感的熔炉。当演奏者一次次在听众注视下完成作品时,这种真实压力会不断磨炼专注力与自信心。如同运动员通过比赛积累经验、调动状态,音乐家也需要通过舞台历练来强化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这种历练如同淬火,让演奏者在应对突发状况、调整临场状态的过程中,逐渐磨砺出“人琴合一”的定力与自信。

弦音致远:卅载《春秋》的文化回响

1994年7月—9月间,应国际儒学联合会为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暨国际儒联成立大会而举办的“千秋颂——吴玉霞琵琶独奏音乐会”之委约,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唐建平创作了琵琶协奏曲《春秋》。同年10月,由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与中央民族乐团在北京音乐厅首演,30年来在国内外舞台上演数十次。这部经典以中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为灵感,融合传统音乐语汇与现代作曲技法,如今已然是中国民族器乐协奏曲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被列入“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吴玉霞介绍道,在《春秋》的创作过程中,为了确保作品符合自己的审美、能够发挥演奏特长,她与作曲家唐建平建立了紧密的协作机制。彼时,她居住在佟麟阁路,印象至深的是连续两周到作曲家住处,头天取回新写的乐谱、回家研习,次日带着演奏体验再赴讨论的探研模式。正是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以及演奏家与作曲家反复磨合、互相启发的创作过程,令《春秋》臻于完善,成为具有琵琶独特语汇和意蕴、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创作之初,立足自身审美与所擅风格、希望充分发挥琵琶这件古老乐器的演奏特质,吴玉霞向作曲家提出了“叙事性”和“文板类”的定位,最终成就了这部以琵琶为载体,通过宏大叙事与细腻情感,激荡中华文明之厚重与哲思的作品。

作为首演者,吴玉霞对《春秋》有着深入独到的见解。解析过程中,系统阐释了作品的技术逻辑与美学建构。她以段落为单元,逐层拆解了各部分的立意、气质、情态和演奏要领。针对引子开篇,吴玉霞着重矫正了常见的认知偏差:“演奏者多聚焦右手扫弦的力度与速度,却忽略左手按音对于音质坚挺通透的影响。”她建议使用中指和名指“站立式”互相支撑上行,获得能够与乐队、大鼓相匹配衔接的饱满音响。她强调,演奏者应注重独奏与乐队的配合关系。她指出,演奏者在参与协奏时需清晰认知自身定位,注重个性表达的同时又能敏锐感知协奏声部的动态变化,钢琴版本、民族管弦乐版本和西洋管弦乐队版本是有区别的。这种全局意识有助于演奏者理性判断发声方式,把握音响效果的适切性,在与乐队的对句、衔接中实现平衡和自然。

在对两段抒情性慢、中板的解读中,吴玉霞先是赋予二者“抒情唯美”“理性蕴藉”的精准定位。而后,针对右手轮指的发音,提出“打开大关节、短距离触弦”的建议,以实现优雅舒展的长线条和极富美感的音声。同时,左手的润饰亦极为重要。她强调,左手润饰的分寸感,本质是演奏者艺术修养的升华。所谓恰如其分,既非刻板遵循符号标记、亦非放任主观渲染,而是在洞察音乐内涵、把握其气质与品格中,使揉弦成为主体情感的自然延伸。这要求演奏者在技艺锤炼之外,还应广涉人文、涵养审美眼界,方能在音响的万千变化中,做出最贴近作品精神内涵的抉择。这种抉择的智慧,便是“恰如其分”的真谛——让技术服务于表达,使装饰归于本真,得以技、艺融合。乃至每一个指序、弦序、演奏法甚至气息的衔接是否处于无痕状态、丝丝入扣,都十分照见演奏者的功夫与心意。

在“活泼的小快板”中,吴玉霞提示道,演奏快速技巧时,应减少对失误可能性的关注,自然跟随音乐韵律,保持身体与气息的流畅贯通。对第五段急板,她介绍道,这一段“扫、扫、双挑、拂、拂”的独特指法编订,实际上融入了她早年在北京舞蹈学院工作时,那些关于舞蹈节奏动感的记忆与联想。丰富的舞蹈性节奏和非逻辑重音打破了常规的韵律感觉,结合演奏者肢体动态的设计,塑造出激情澎湃的强烈气势与瞬时爆发力。演奏者需准确把握连续扫拂中的律动,果断、富于张力、一气呵成。

吴玉霞认为,技术作为演绎的支撑不可忽略,而“功夫在诗外”则是呈现音乐深刻性的必然要道。对音乐作品的深度解读,始于对乐谱文本的严谨对待。她建议,演奏者应建立“读谱-唱谱-奏谱”三位一体的研习体系,在专注淬炼技法的娴熟与品质之外,更需深探乐谱背后流动的生命体验。在协奏曲等大型作品的演绎中,演奏者的使命不仅在于完成乐谱标记的技术参数,更在于有机把握作品格局和音乐性格,乃至内在的文化基因与美学品格。这既要求理性统摄技法、层次、色彩、语汇,又需赋予技术实践以人文眼光。

讲座最后,吴玉霞再度谆谆教诲,当代演奏者的成长,不应囿于单一学科的边界。四弦之间自有天地,但唯有推开学科之窗,方能看见音乐与世界的全景对话。认知格局和知识地图的拓展,正是演奏者突破“技匠”局限,成为真正艺术家的必经之途。

吴玉霞教授的专题讲座,既是对《春秋》这部当代琵琶经典的一次深度学术注脚,更将演奏家的珍贵经验转化为可解析、可传承的教学资源,启示青年学子艺术精进之路需以技艺为舟、以学养为楫。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举办此次“学术之家”活动,延续了“以学术滋养艺术,以艺术反哺学术”的治学传统。当舞台上的琴音与讲台前的思辨在此共鸣,我们得以望见民乐教育的更深层愿景:培养既能扎根传统土壤、又具广阔视野的新时代民乐人,让民族音乐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场别开生面的讲座,恰是民乐人在守正创新路上留下的又一枚坚实足印。

供稿:民乐系

文:朱茁然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