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千里奔赴,用歌声架起沟通的桥梁——央音师生赴云南富宁开展民族音乐传承与美育实践活动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25-10-30 17:36:57 更新日期:2025-10-30 17:55:39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美育浸润行动”在边疆地区走深走实,2025年10月26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师生一行75人奔赴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成功举办了以“民族音乐进校园”为主线的系列美育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作为“2025云南·第三届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合唱教学、非遗文化采风、交流演出等多元形式,实现了高校优质美育资源与乡村教育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民族音乐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歌飞富宁润童心”校园美育活动

音乐教育学院师生抵达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

10月26日上午,“歌飞富宁润童心——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走进富宁”活动在思源实验学校正式拉开帷幕。富宁县第一中学、第一小学、第四小学的师生代表与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同台献艺,带来了一场富有民族特色与时代气息的合唱交流演出。富宁三所中小学的学生以充满壮乡风情的合唱率先登场:第四小学的《报恩歌》以原生态读书调表达知书明理的感恩之心;第一小学的《月亮歌谣》用念白与旋律交织的巧思描绘出月下童趣;第一中学精彩演绎了两首壮族特色歌曲,源自国家级非遗“坡芽歌书”的《命好才相会》,以无伴奏和声再现千年爱情诗篇;生动活泼的《跟孃孃讨晌午》,则巧妙展现了婚礼宴席上孩童讨喜糖的民俗场景。

富宁县第一中学学生演唱《命好才相会》《跟孃讨晌午》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以宝岛台湾的《阿里山的姑娘》与大美新疆的《亚克西》两首经典民歌作品回应,专业演绎与童声合唱相映生辉,展现民族音乐传承创新的多元面貌。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演唱《阿里山的姑娘》《亚克西》

一节课时,一首歌曲,一颗种子

随后开展的分组教学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师生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多民族音乐文化,特别量身定制了丰富的合唱课程。在报告厅,90名中小学生在贺晓乐、刘锐、彭荟宇、高玉四位老师的指导下打磨即将在传承周闭幕式首演的合唱作品《幸福的水花》;舞蹈教室内,富宁一小的学生通过舞步与旋律的融合学习藏族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音乐教室中,富宁四小的学生用声势律动演绎蒙古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富宁一中的学生则在音乐教育学院学生改编的《青春舞曲》中感受维吾尔族的热情活力。虽然时间只有一节课,每个班只有一首歌曲,但爱音乐、爱歌唱、爱表达的种子已在孩子们的心中悄悄留下。

“我长大以后也想去考中央音乐学院,他们很厉害,唱的歌很好听很动听,哥哥姐姐们上课的方式非常有趣,我也想成为像他们一样能教大家唱歌的人。”

——富宁一小学生黄凰

音乐教育学院师生合唱教学活动精彩瞬间

留下“礼物”,带走感动

分别时,师生们将从北京带来的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考级委员会、出版社准备的乐谱夹、口琴及合唱书籍赠予富宁县四所学校的师生们,希望这些小礼物可以成为他们未来音乐生活中的好伙伴。一名小学生问道:“老师,你们明年还来吗?”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所有的不舍与期待。央音师生们留下的是滋养美育的种子,带走的是质朴歌声与真诚情感所凝聚的感动。

“我们此次带来的不仅仅是歌声,更是希望与所有人分享音乐的魅力。同时,富宁孩子们纯净质朴的歌声,让我们师生感受到当地民族音乐曲调独特的‘听感’。未来,我们会把富宁的‘坡芽歌书’带到北京,让音乐教育学院合唱团唱起来,让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更好地被传承和推广。”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教育学院院长 张征

受赠学校合影

受赠教师合影

集体合照

“情寻坡芽觅真音”非遗采风活动

八角林间的“非遗”课堂,从静观到共舞

10月26日下午,“情寻坡芽觅真音”采风交流活动在富宁县牙牌村八角林间举行。富宁是一颗聚居着壮、汉、苗、瑶、彝等多民族的文化明珠,也是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荟萃之地。本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各乡镇的乡土文化能人,为央音师生呈现了一场原生态的“非遗”文化盛宴。

龙迈彝族文艺队带来的《跳宫节舞》,以豪迈舞步再现彝族传统祭祀场景,并热情邀请在场师生加入舞蹈行列;刘荣仙、黄有翠演唱的汉族山歌《歌唱家乡美》,用质朴歌声唱出富宁的山水人情;木央普阳孟梅文艺队吟唱的彝族古歌,诉说着对天地自然的敬畏;瑶山音组合以庄严歌声演绎的创世神话《赞盘瓠》,展现了瑶族对万物起源的朴素认知;歌手杨叶芹清亮的苗家山歌,以自由悠长的曲调传递生活情感;欢快的苗族芦笙舞《跺脚跳》,在传承人的带领下,让现场师生亲身体验到节庆踏歌的欢快场景;瑶族古歌《腰带》则以“传女不传男”的古老吟唱,演绎了瑶族女性的婚嫁与情感世界。最后,十余组歌手轮番登场的壮族山歌联唱,以坡芽情歌、乡村振兴、感恩政策等为主题,展现了壮族山歌的丰富调式与时代新声。

央音师生一同加入彝族舞蹈《跳宫节舞》

木央普阳孟梅文艺队吟唱的彝族古歌

瑶山音组合演绎《赞盘瓠》

杨叶芹演唱苗家山歌

瑶族古歌《腰带》

壮族山歌联唱

采风交流,民族音乐的当代传承路径

演出结束后,活动进入了热烈的现场交流环节,专家学者与“非遗”代表传承人、乡土文化能人面对面,就民族音乐的活态传承与未来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现场交流

“少数民族歌舞很多时候是用原生态的形式进行表演,‘与现代音乐体系相比较’,它加入了很多本土的东西,比如方言元素,本土文化元素,它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这种传承很多时候超越了音乐的层面,与我们本次‘中国民族音乐传承周’的主题相当契合,这也是我们到这里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希望能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更好地发扬光大。”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副教授 贺晓乐

“从小就看着爷爷到各地表演《跳宫节舞》,耳濡目染,我也喜欢上了,10岁就跟着大人一起演出,去过北京、广州等地展演。村子里大部分人都会跳《跳宫节舞》,就连小孩子都爱学爱跳,这是我们彝族的瑰宝,要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

——富宁县板仑乡龙迈村村民 陈绍明

集体合照

以美育浸润乡土,以民族音乐坚定文化自信

本次中央音乐学院与云南富宁的携手,是一次美育实践与民族音乐传承的深度交融,展现出三层显著价值:在推动美育普惠方面,通过“高校与地方”“课堂与田野”的多纬联动,建立起优质美育资源向边疆地区输送的有效机制,为解决基层美育资源不足提供了实践范例。在文化传承层面,活动构建了从课堂教学到田野采风的传承路径。学生们深入田野,在民族音乐生长的土壤中感受其文化根脉的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艺术提炼,让传统音乐焕发新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同与自信。更重要的是,此次活动将美育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豪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的文化内生动能。正如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院长张征教授所言:“美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心灵的塑造与文化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这座桥梁,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根脉,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坚定地走向未来。”此次富宁之行,正是中央音乐学院以音乐厚植文化沃土、赋能乡村未来的坚实一步,为新时代的美育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路径。



供稿:党委宣传部

摄影:李徐颢玥 龚柯心 谢晓昀 王纪凯

设计:王佳瑶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