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冬季学期

NEWS & INFORMATION

新闻与资讯

卢甘斯基在厦门:倾听内心的“暴风雨”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25-11-10 22:41:21 更新日期:2025-11-10 22:43:02

“中国·piano中央音乐学院厦门国际钢琴音乐季”以其跨越国界的专业高峰与普惠的文化情怀,已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古典音乐平台。本届音乐季中,俄罗斯钢琴家尼古拉·卢甘斯基的独奏会,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舞台的艺术追求,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深具学术价值与艺术感染力的音乐盛宴。在这场音乐会中,卢甘斯基以他标志性的内省风格,展现了何为“让音乐回归音乐本身”的演绎哲学。

理性的诗篇:从结构到色彩的诠释

音乐会的上半部分,以贝多芬《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开场,仿佛一部严谨的文学巨著缓缓展开了第一页。下行动机的连接中并没有渲染戏剧性的电闪雷鸣,从第一个弱奏和弦开始,一种沉思与悬念的氛围一直延续到曲终。他的“暴风雨”是内在的、心理层面的,触键清晰而节制,声部线条构筑的复调独立且分明,即使在疾速乐段中,每个音符仍保持着颗粒感与透明度。演奏家将力量蕴藏在内敛之中,戏剧张力通过声部间的对位与节奏的微妙变化流露;即使在快速乐段中也保持每个音符的质感,展现出对乐谱内在结构的全然把握。

这种既具有文学性又富有建筑性的演奏方式,在舒曼的《维也纳狂欢节》中得到了更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卢甘斯基手下,这部万花筒一般的作品从零散场景的拼贴整合为一幅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叙事画卷。狂欢节中的各色人物与场景——优雅的、怪诞的、热情的、羞涩的——都被赋予鲜明的性格,并在严密的节奏架构中从容不迫地次第登场。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言:“重要的是找到作品自身的情感逻辑。”这种对音乐内在叙事性的尊重,让他的演奏超越了个性化表达的局限,成为舒曼描绘的“剧本”最真诚的导演。

至德彪西《版画集》,卢甘斯基则化身键盘上的调色大师。他的德彪西色彩变幻微妙至极,但清晰的乐谱图景又抹掉了其中的朦胧与模糊。在《雨中花园》里,精准无比的踏板控制与触键调配将和声的细微变化清晰呈现,仿佛让听众“看”清了每一道水滴的纹理;乐谱的细节、节奏的骨骼构建出具体而丰富的声音迷宫,不仅让听众亲临画面,也能找出作曲家在画中以乐思标注的每一处注脚。

师承与学派:俄罗斯传统的当代回响

卢甘斯基1972年生于莫斯科,五岁半时因绝对音感天赋开启音乐之路,七岁考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他先后师从塔季扬娜·凯斯特纳与塔季扬娜·尼古拉耶娃,接受了严谨的苏联体系训练。在访谈中,他特别提到尼古拉耶娃对他的深远影响:“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伟人,有着深厚的俄罗斯根基,同时又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她总带回不同艺术家的录音与学生分享,让我们学会不拘泥于单一流派。”

这种开放的音乐观念在音乐会下半场的瓦格纳改编曲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卢甘斯基演绎了李斯特改编的《爱之死》及其亲自改编的《莱茵的黄金》选段“众神进入瓦尔哈拉殿堂”。他以钢琴模拟管弦乐的恢弘与人声的绵长,在键盘上构建出交响化的音响空间;尤其是“爱之死”,节制的悲痛取代情欲的迷狂,情感的洪流纳入庄严的和声进行中,展现出俄罗斯学派对厚重音响与结构架构的传承。

这样的曲目设置也呼应了国际乐坛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瓦格纳歌剧钢琴改编曲的复兴。在19世纪,李斯特等大师的改编是让歌剧音乐得以在沙龙与家庭中普及的重要途径。而在今天,当这些作品重新被卢甘斯基这样的顶尖钢琴家纳入核心曲目时,其意义已超越“改编”,它是对钢琴这件乐器表现力极限的探索,是对“交响思维”钢琴化的挑战,更是对浪漫主义音乐遗产中“总体艺术”理念的深度回溯。卢甘斯基的演绎,无疑为这一复兴潮流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标杆。

关于瓦格纳改编曲的选题,卢甘斯基在访谈中分享了其渊源:“2001年或2002年,我在莫斯科的‘十二月之夜’音乐节上首次接触这类作品。当时音乐节的主题围绕普鲁斯特,而普鲁斯特的文字中常提到,那个时代想踏入贵族沙龙的人,都应当在钢琴上弹几段瓦格纳。”他进一步解释道:“在19世纪末,完整上演瓦格纳歌剧的乐团寥寥无几,但在钢琴上演奏其片段却蔚为风尚。李斯特是这一传统的开创者,而我也尝试了自己的改编。”

演绎的哲学:成为作曲家的“译者”

卢甘斯基的艺术理念始终围绕着对作曲家意图的深刻理解。他在访谈中坦言:“音乐不是关于我,而是关于作曲家想要传达的信息。”这一观点在他对贝多芬《暴风雨》的长期演绎中尤为明显。当被问及20多年来对这部作品诠释的变化时,他回答道:“每次重新接触这部作品,我都试图从零开始。我会重新研究,甚至修改指法,调整处理方式。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但我没有刻意追求改变,而是让理解随着时间深化。”

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卢甘斯基亦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在谈到德彪西与德奥作曲家的关系时,他指出:“德彪西曾深受瓦格纳影响,但他最终决意开创一条与瓦格纳美学全然无关的道路。而舒曼虽与贝多芬个性迥异,却视其为最重要的导师。这种‘影响’与‘反叛’,本身就存在一种深刻的联系。”

音乐会的三次返场中,第一首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Op.32 No.5)成为令人难忘的时刻。卢甘斯基以极为简省的手法勾勒出分解和弦的轮廓,右手旋律线条在轻柔的和声背景上静静流淌。他没有添加任何多余的渲染,只是让音乐以最本真的面貌呈现——悬浮的和声、欲言又止的乐句,在他手下化作一种克制而深切的倾诉。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情感的暗流悄然涌动,许多观众在不知不觉间已泪流满面。

随后的肖邦《练习曲》(Op.10 No.8)展现了他对技巧举重若轻的掌控,而幻想即兴曲则在激情与优雅间展现出完美平衡。整场音乐会,卢甘斯基像一位文学的朗读者,人物退到幕后,让文本(乐谱)本身的光芒毫无阻碍地照射出来。钢琴只是在倾诉,而听众只有聆听。

文化与地域的双向互动

本次音乐会的成功,不仅源于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也得益于厦门国际钢琴音乐季对文化交流的重视。通过丰富的艺术普及公益活动,音乐季打破了古典音乐与大众的隔阂,为艺术家与观众搭建起深度对话的桥梁。卢甘斯基在访谈中表达了对中国之行的期待:“我曾两次到访上海,也去过南京和珠海,但这次我希望能够真正探索中国——不只是城市,而是乘火车、搭飞机,深入不同地域,开启一场真正的旅行。”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观众的观察:“厦门年轻听众的专注和真诚反应让我感动。”这种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超越了一场普通音乐会的意义,成为文化与地域之间珍贵的纽带。

卢甘斯基的独奏会,不仅是一场音乐的盛宴,更是一次关于演奏本质的启示。而厦门国际钢琴音乐季,则以专业的策划与普惠的理念,让这样的艺术体验成为城市文化生活中可共享的一部分。在这场音乐与城市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古典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连接不同文化与心灵的桥梁。



供稿:钢琴系

文:丛榕

设计:王佳瑶

责任编辑: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