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余秋雨为我院师生解析通向文化创意的心理障碍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7-06-07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40:28


        继去年现身北京现代音乐节之后,6月1日上午10时,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再次来到我院,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精神文化交流”。同样是在演奏厅,同样的火爆场面,同样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余秋雨先生本次演讲的题目是“通向文化创意的心理障碍”。他认为:现在大家都在提文化创意,我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成绩也不小。但是作为中国的艺术工作者来讲,在文化创意的道路上还存在着较多的障碍。过去习惯于在被指导的路上做得很多的这样一支队伍,突然说这种指导失去了,让他自己去创意了,大家会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往哪里走,不知道我的“创造的这个人”在哪里,不知道如何去创造。突然说要去创造了,但是发现“创造者”不在,我不是创造者,而是听命者(听命于过去的典范、传统和领导的指点)。小创意还可以,而大的创意不是不敢做出,而是做不出来。他指出: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最大的障碍也是你自己。这些障碍主要体现为精神障碍、在艺术形态上创新的障碍和传播上的障碍。他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三点:
        要尽快建立爱和善的精神大本营
        艺术类的从业者需要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技术和基本功的训练方面,读书的时间很少,接触真正的文化的机会并不多。因此,他缺少作为一个创造者的文化身份,有的只是作为创造者的机械身份。这就是精神障碍,也就是说你这个人缺少精神力量。为什么我们的作品、“大片”在国际上不叫好,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缺少应有的精神力量。
        不要以为所有的文化书籍、节目、讲座都会让你增加文化身份。现在的书这么多,话题这么多,中国历史这么长,互联网上的信息这么多,青年学生的知识结构刚刚在构建,思想园地很娇嫩,掉下去的话你的最美好的奠基时代的生命就耗费掉了。读书要有选择,要以极短的时间去把握自己的精神追求,抓住有精神力量的那一点点文化就可以了,不要沉没在没有精神力量的文化大海里面。精神力量有我们民族的骨干,但主要是全世界共通的东西。要选择那些真正震撼心灵的、有关“善”和“爱”的文本,如海伦?凯勒的《我的世界》。人类的文明是靠一双双爱和善的手连接起来的,我们要把善和爱守护住。音乐要想打动人,震撼人的心灵,最终还是体现在“爱”和“善”上。在这一点上你如果没有足够的厚度的话,你如何去打动别人呢。
        多年的文化缺漏,使我们在人文精神的防线上缺少了敏感,缺少了救助他人的动力,缺少了广泛的同情心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我们的作品不够伟大,使我们自己的心灵不够充实。
        知识和文化是一种力量,但是这个力量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恶”的。我们要把握住“善”。当代大学生对善的漠然,对爱的冷淡是显而易见的。若以蓬垢的精神来进行文化创造,难度很大,以这个来感动别人,难度很大,要感动世界,难度就更大了。这也是中国艺术领域的一大缺陷。我们很多艺术作品是用灾难法则来写灾难,起点是灾难,终点也是灾难。这种东西若看的多了,就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心理上的灾难。我们要用善的法则来看灾难,要重新呼唤对善的敏感,我们需要在这方面补课,尽快建立爱和善的精神大本营。

        要尽快进入创新阶段
        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辉煌传统的专业领域,传统经典像一座大山那样摆在我们面前,很难想象,象愚公那样移山,或很难想象,我们会创建一片天地。创新这个概念,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比较薄弱。我们有太多的模仿对象。模仿阶段是个经历,但是何时创新。创新的年月是青春的年月,要尽快进入创新阶段。不要到把艺术遗产滚瓜烂熟以后,才敢于创新。年轻时的创意性非常重要,要克服不敢超越前辈的心理障碍。创造者要具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心理状态——我不是很重要,但我已站在一个历史的至高点上。我们要尊重前辈,同时我们要走出一个新的、大国时代的一个文化工作者的步伐。
        在创新的概念上有一个陷阱,就是“无争议”。在艺术创造上任何创新都是对原有的规律的挑战,原有的规范的犯规,原有的同行的补充。艺术创新当中,要想“无争议”,难度很大。新作品若无争议,说明它不是创新的。创造者在创造时要总想“无争议”,作品就很难精彩,就会平庸。“无争议”的陷阱在艺术领域一定要取消。
        艺术能够把创造性的生命力的强波传播到整个民族当中。一个艺术非常普及的民族,其创造能力也相当强。
        创造不都是全新的,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对已有东西的天才搭配。
        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
        过去有些艺术家对电视等大众传媒有抵触,现在这种情况逐步在克服,那种完全固守在小圈子里自弹自唱的情况越来越缺少市场了。要想创新,要想让中国的艺术真正走向世界,需要一个产业链。大到美国好莱坞,小到这几年兴起的韩国的电视剧和流行音乐,其成功的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产业链。产业一旦形成,既没有了国界,也没有了年龄的界限。艺术家不懂(“产业”)没关系,但要配合它,不要抵御它。国家要加强文化产业建设,要多培养既懂经营,又懂艺术的文化产业人才。
        余秋雨先生引今博古,诙谐生动的演讲,让在场观众忘记了时间和饥饿。虽然讲座已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但他还是非常耐心地回答了多位同学提出的问题,让大家饱餐了一顿丰盛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