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和而不同”——多元化的民歌展演方式——《陕北民歌演唱会》报道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7-12-11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41:47

        2007年12月9日晚,中央音乐学院“第八届音乐艺术管理策划制作周”的第三场演出《陕北民歌演唱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行。
        此次演出,不仅体现了艺术管理专业坚持“艺术品市场价值与社会价值互为协适”的一贯教学理念,同时也是该专业自《天山神韵——新疆十二木卡姆艺术演示会》、《来自彩云之南的天籁——云南原生态音乐会》、《老北京印象——听老爷子讲昨日的北京多媒体视听音乐会》、《戏梦浮生——中央音乐学院曲剧专场》之后涉及“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重要演出。
        本次音乐会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齐聚一堂,其中有地道的陕北老中青三代民间艺术家、“溶合”风格的中国喜鹊乐团、专业民族声乐歌唱家龚琳娜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他们共同展现着底蕴浓厚的陕北音乐文化,并以不同的形式阐释了陕北民歌多元化艺术发展的可能性。

        一、“原汁原味”——记三代同台的当地艺术家
        原生民歌的本质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当地的生活语境孕育了独有的文化样式和音乐品种。然而,当这种音乐品种脱离原先的语境成为一种表演对象的时候,人们对“原汁原味”的概念产生了不一样的理解,但无论如何,来至当地民间的艺术家更容易被大众认定为“原汁原味”。当晚,老中青三代陕北艺术家悉数上场,演绎着陕北民歌的昨天、今天与未来。其中,83岁的老人柴根曾以赶牲灵为生,是最后一代脚夫,生活的积淀使他的演唱浓郁质朴,一曲《摇三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加修饰的情感直率的唱出了陕北民歌的精髓,可以说是当晚最“原汁原味”的声音。

        二、“溶合概念”——记世界化的中国喜鹊乐团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地的文化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在频繁的交流中,不同文化间的溶合成为人们喜爱和乐于接受的一种样式。作为马友友“丝路计划”全球巡演团队之一的中国喜鹊乐团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展示着中国文化,他们演出的《兰花花》以原生民歌为题材溶合中西乐器及编织方式,再加上吴彤独特音色的演唱,给这首经典陕北民歌赋予了新的内涵。另外,随着“丝路计划”的世界巡演,《兰花花》早已走出国门、面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共享的音乐财富。

        三、“个性民歌”——记民族声乐演唱家龚琳娜
        当民歌脱离原生环境,成为一种舞台艺术的时候,往往体现的是演唱家个性化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处理。作为“学院派”民族声乐的歌唱家,龚琳娜有着漂亮的嗓音、高超的技巧,然而这并不是成就其优秀的所有,她对民间音乐的准确理解和个性化的艺术处理才是打动听众的正真原因。可以说,陕北民歌给予了龚琳娜优秀的演唱题材,而龚琳娜个人的艺术功底则唱出了陕北民歌的个性化。

        四、“教育者的探索”——记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
        中央音乐学院教育系以提高中国音乐教育素质为目标,如何普及推广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也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音教系长期探索着民歌在基础教育中的普及和推广。当晚,根据陕北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走西口》具有清新的音响效果和丰富的声部织体,品味独特,让人印象深刻。同时,无伴奏合唱既适合于聆听也适合众人实践,确实是音乐教育中普及民歌的优秀方式。
        古人云“和实生物、同则不济”,文化的繁荣在于多元的包容而不是封闭的同一。同样,陕北民歌的弘扬在于不同方式的并存,而并不在于刻意的“原汁原味”。因此,“和而不同”的存在方式就是本场音乐会带给大家的信息也是音乐会最大的亮点。
        正如本场音乐会的监制和云峰教授在寄予中所言:“陕北民歌恰似一桌民俗积淀丰厚、文化交融富集的文化大餐。通过这台稚拙、无华的‘大餐’,透析出中华民族的原生精神与力量!兴许这就是其刺痛我的眼睛、洗涤受众心灵之根本所在。……本场音乐会借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念来诠释、演绎陕北民歌,因而其亦将具有非凡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