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的晚上,寒风凛冽,而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仍旧座无虚席,大家都是在等待聆听属于冬日里的一份浪漫情怀——旅美青年钢琴家邹翔的独奏音乐会。这也是他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后第一场正式的音乐会。
音乐会的第一首曲目是巴赫的《帕蒂塔》,邹翔在开始演奏的时候也许是并未进入状态,技术和情绪上表现得稍微有些拘谨。待到后面时他对音乐的情绪和力度就控制得很好了,张弛有度,却并不同于初始时的拘束。虽然这首帕蒂塔他并未作出一些出彩的诠释,有些过于中规中矩,但对于巴赫的音乐而言这也许是最恰到好处的一种表现方式。
接下来戈多夫斯基的《帕萨卡利亚》是在中国的首次演出。对于戈多夫斯基许多人都很陌生,但他作为一名美籍波兰钢琴家,是历史上最优秀的钢琴家之一,同时也是继李斯特之后最令人畏惧的钢琴作品改编家。这首《帕萨卡利亚》就是他根据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的主题而作。下半场勃拉姆斯的《第三奏鸣曲》是整场音乐会中分量最重的曲目,一共五个乐章,邹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这首浪漫时期的“古典主义”作品。二、四乐章都演奏得十分内敛细腻,充分表现了音乐中所充斥的浪漫情怀,在快板乐章他又通过速度与力度之间的变化,把情绪一层一层铺垫起来。间隙插进来的行板使这种一直向上的铺垫又得以沉淀,不至于太过张扬。就是这样不断的对比与张力,高潮在最后一个乐章终于爆发,而邹翔在此刻似乎也已经完全融入在音乐之中,用尽身心之力来诉说对于这首乐曲的感情。
在音乐会的三首古典曲目演奏完后,他又加演了两首现代作品。一首是《纳木措》,专为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会而委约的作品,另一首是周龙的《五魁》。依我个人观点而言,无论是从投入的情绪还是技巧而言,邹翔都似乎更加适合于演奏现代作品,并且他在朱丽亚音乐学院期间也曾创立过新亚洲乐团,对于东西方的现代音乐作品是非常熟悉的。
整场音乐会听下来,前三首正式曲目对于一场独奏音乐会而言过于沉闷,并且大家对于第二首戈多夫斯基的作品并不熟悉。后两首现代作品才是音乐会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显现带出了音乐会的高潮部分,同时让我们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了他作为一个青年钢琴演奏家所做具备的扎实的演奏功底与状态。在此,我也希望他今后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演出这些我国当代作曲家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