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院新闻

音院新闻

穿越古今 戏中彻悟人生--记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实验昆剧 《藏·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8-05-29 00:00:00 更新日期:2023-12-27 15:42:32

        2008528日晚,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中掌声迟迟没有散去,许多观众激动地站了起来,在一片叫好声中表达着对当晚实验昆剧《藏·奔》的喜爱。

《藏·奔》确实给了在场观众一种深沉有力的震撼。作为一个具有先锋性和独创性的实验性昆剧,它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意向明显与传统昆剧不同。它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而非一个故事。它要以一种理念来感染大家,让每一个观众都能成为理念的主人,而非用剧情和戏剧性来感染大家。它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却也绝非停留在“传统昆剧何去何从”的层面,而是代表着一种开拓和引导的力量,为灵魂而艺术着。

《藏·奔》要表达的意象在于是“藏”或“奔”,是“顺世”或“随性”;可否在这对矛盾之中彻悟人生世事。

它以一个思想的灵魂为主体,所思所冥中将人生之道与林冲化为一体。我们可以把主角想象成一个昆剧演员,在人生遇境中苦苦挣扎,恰逢饰演“林冲”一角,于是借角色在表演中找回自我,有所悟,终释然,将这世事看明白。但我们也不妨把这角色想象成一个主体的“我”,想象成一个思想的灵魂,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中。看那舞台上的人物,穿透耳膜的念白,就像从身体中剥离了出来,好生揣摩着自己的人生态度。那林冲,是一个借体,是一种隐喻。看戏如看人生,若能表达通透,一个人,一个魂,足矣。

从简单幽韵的舞台布景,到单一素颜的角色设定,无疑都透露着整场昆剧力求对“境”的表达。演出开始,一片黑暗几乎让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侧幕上荧荧的话语,一开始透露这此剧的境意。一个关于顺世和随性的千古话题展露心中。剑锋一出再难收,或是委曲求全与世合的矛盾在第一段的“书法”中,表现得入木三分。一个“同”字,篆书、隶书、楷书、甲骨文赫然纸上。带着混沌、反思、成长直至种种惆怅和走不出去的两难境地。锋芒外露后的非难和随波逐流后的无奈和与不甘,是表演者欲说却无从说起的苦楚么?屏风前伴唱与“我”的对话,与其说是挣扎,不如说是自我倾诉。最惹人怀愁的莫过于无奈二字。乐队适时响起,转眼间“我”以稳坐案台前,细细描眉墨眼。再见时,台上只见是腰挂宝剑的林冲。这一出“夜奔”,带我们回往至古。熟悉的唱段,字字珠玑;做功身段一流,惹来阵阵喝彩。只是,之前的那个手执湖笔一身素装的“我”的影子却没有散去,那种思想的灵魂分明就映在了这个落魄伤心的林冲身上。于是,今夜的林冲夜奔,我们又看出了别样的味道。这样的矛盾在最后奔向高潮,戏中戏完结,戏中人的思想却未终了。脱下戏服,回到那个手执湖笔一身素装的“我”,瞬时明白何谓境随心转,何谓顺时随缘却心智弥坚。一个“同”字的挣扎,最后消散,只是那瞬间迸发出来的光亮,震撼和照亮了所有人的心膛。那个结,不过是人生中自己给自己下的蛊。

“藏”和“奔”的矛盾在历练中终会磨尽,在对人生的彻悟中将二者合二为一。

从头至尾,除了一个伴唱的片刻出场和简单的昆曲乐队外,整个剧的表演都是由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此剧的导演柯军先生一人独立完成。他生动入骨的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也透露出了深厚的传统昆剧的身家和功底,赢得了满堂喝彩。同时也能看到剧中柯军本人的强烈自我认知和艺术理念的表达。在这场让人欣喜的演出中,昆剧艺术的品格精髓和风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被表达得颇有些意象之风,有如抽象的带有哲学性质的诗作,需要人慢慢咀嚼和领悟。

看罢听罢,究竟是感叹于这艺术理念的创新,还是剧中“藏”与“奔”的人生道理,笔者已然也迷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