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了中国交响乐世纪回顾暨第一届中国交响音乐季—— 北京展演周的第四场音乐会,由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担当演奏。音乐会节目大部分均系创作时间较早的交响乐作品,包括黄自的管弦序曲《怀旧》,刘铁山、茅沅的管弦乐《瑶族舞曲》,马思聪的《第二交响乐》,而叶小纲的第二交响曲《地平线》无疑是音乐会中“最年轻”的作品。
正如指挥许知俊所说,这些作品的演出展示了中国交响乐发展的轨迹。这种历史一步步的印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交响乐创作一点一滴成长。叶小纲的《地平线》虽然创作于八十年代的作品,但它无疑代表了中青一代作曲家交响乐创作的专业创作水平,让我们见证了中国交响乐风格的逐步确立。对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五十年代的这些管弦乐作品,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当代的作曲家们已经把中国交响乐提升到了与先前完全不同的境界,不再是一味的模仿、借用,而是有了自我的创造。
1929年,黄自在耶鲁大学的毕业作品——音乐会序曲《怀旧》一直以来都被定义为一首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却极少能听到现场演奏。这次别出心裁的曲目安排,让我们有幸可以追溯到了中国管弦乐作品交响乐的发端。作品用弦乐、木管的绵长线条营造出了极为浪漫主义的风格,弦乐承担着大部分的旋律演奏,而铜管只是起到了一种烘托、加强的音响效果,两大乐器组并没有完全融合;乐段之间的过渡也好似一板一眼的转换。这种“西学东渐”的成果,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虽然稍显稚嫩,没有中国化的风格,但这种历史性的回顾,是在提醒我们达到今天交响乐创作高度的来之不易。
《瑶族舞曲》是创作于五十年代的管弦乐作品,运用我国西南地区的音乐素材,力图勾画出当地人们生活的欢乐景象。乐队演奏起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歌的旋律荡漾在听众的心田。但这首作品更像是民间音乐风格的乐队版,不属于一种交响乐的发展思维。马思聪的《第二交响乐》同样创作于五十年代,却呈现出一派完全不同意韵,错综复杂和哲理抽象的特征,创作素材很多,时而出现极富东方色彩音调的大齐奏,旋而又淹没在主导的西方音乐风格中。在演奏过程中,乐队的处理略显松散,声部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乐段的交接泾渭分明,这不仅说明了乐曲在处理上的难度,也与乐曲本身结构的不无关系。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了作品在当时的重要价值,以现在站在交响乐创作的角度来说,叶小纲的《地平线》明显跳出了过去的范围。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却不拘泥于单纯的民族风格再现,而是融合了西方创作乐思与中国现代音乐语言的统一。音乐发展材料经济:主要旋律在前后的呼应,旋律片段在各个声部的游离以及复调对位的设计,都让音乐萌生出一种内在张力。乐队不断铺陈的准备,让情绪逐渐走向高涨,典型的气势磅礴的结尾。对于音色的选用,作曲家精心而多样,不是让人目不暇接的缤纷,而是选择性的制造了亮点。声乐的运用渗入到乐队之中,让笔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段女高音的无伴奏独唱,以人声的渺小反衬出了广阔的意境。担任女高音演唱者系毕业于我院声乐系的阮余群,她从学生蜕变成了职业歌唱家,台风、技巧都日渐成熟。
从这些过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充满自信地认为,中国的交响乐已经告别了昨天,站在了新的出发点上。作曲家们在探索中国交响乐的道路上,始终秉持着民族化的创作理念,不辞辛劳的在推翻、继承、创新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正因为有了一群像叶小纲这样对音乐有着执著追求的开拓者,才让我们乐观的期待:中国交响乐与国际水平齐头并进的梦想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