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谭利华执棒北京交响乐团的“现代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于5月30日晚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行,为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的闭幕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一场音乐会先后演奏的作品是秦文琛为大提琴与乐队而作的《黎明》、杨立青为二胡与交响乐队而作的《引子、吟腔与快板》、叶小纲的《西藏之光》与《和平祭》。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不仅对交响乐的多种风格有所偏重,让我们领略到了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的广阔空间与潜力;同时,在作品弦歌合鸣的默契中,也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了作曲家们慈悲在心的博爱精神。
前两首乐曲的共通在于他们都采用了协奏曲的创作形式,但在领奏乐器一洋一中的选择上,便折射出音乐风格类型与发展过程的不同轨迹。秦文琛的《黎明》如同一幅大写意的油画作品,将中国情怀融入到西方严密的技法中,细节之中反射出细腻的华夏精神。对于黎明前的描述,作曲家用大提琴与乐队长久的配合与摩擦,做出了极为精细的铺成和渲染,在静谧的氛围中酝酿着一股暗流的涌动。而一种万物复苏的生机就在瞬间被调动起来,充满着内在的激情。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大提琴演奏者梁肖的精彩演出,他游刃有余的演奏牵引着听众在无意识中跟随着音乐的起伏,大提琴线条就像一条暗线穿梭在乐队之中。演奏者很好地处理了在音区、音色上鲜明的极端音色变换。演奏的爆发力、伸缩度都被自然而细腻的表现出来。这种艺术上的成熟仿佛与生俱来的赋予了这位年轻的演奏家,实属难能可贵。
而二胡独奏家朱昌耀的表演则属于另一番精深的演绎了,内在有力、闲适自在的演奏,一反如今民乐界主流的表演风格,他泰然自若的淡定身姿与力透纸背的琴音,让这首二胡协奏曲将听众带入完全不同的情景之中。历经的沧桑化作一丝弦音,同时融入了听者与被听者的心田,而那弦外之音的回响与沉思更使得音乐丰实而深刻。
杨立青这一首作品借鉴鲁西南地区民间音乐的素材,在交响化的处理中,让音乐充满了地方特色与时代气息。老一辈作曲家的创作更注重和谐,音色、音区、技法、旋律、和声都保留着传统的喜好,与中青一代作曲家寻求现世中的矛盾、冲突、不安、焦虑,有着截然的不同。尽管同样是拉弦乐器与乐队的搭配,却似乎在音乐中恍然隔世。
后两首是叶小纲的《西藏之光》与《和平祭》,尽管题材不同,但在音乐创作中都融入了声乐的部分,前者是男高音与圆号的互动,而后者是女高音、男中音与合唱的交相辉映。 这种人声的介入不仅是对于主题刻画的必要手段,同时也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功底,将声乐交响化的浑然天成。
《西藏之光》,一声笛响将我们送向遥远的净土,干净透明的织体透射出作曲家贯有的纯净与清丽,悠扬而寂静的号声使人联想起高原的法号,用简洁的音乐语言便可再现了栩栩如生的场景,也让我们走进了作曲家内心明朗的世界。晶莹剔透的回响、如歌的旋律、欢快的歌舞节奏、激情豪迈的激情都重塑了雪域高原的亲切与动人。而西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吉次仁的倾情出演,更使得这次演出原汁原味、意义非凡。在他的歌声中,听到的是心灵的呼唤,听到的是真情的抒发,感人至深。作曲家在这一首作品中,采用了与以往炯然不同的创作手法,进一步展现了其塑造形象多样化的特征和丰富灵活的创作能力。
“让和平主导未来,让和解弥合今天,让和平主导未来,让和谐常在人间”是《和平祭》高唱的颂歌。这首为纪念南京大屠杀而创作的作品既是脱离出特定的语境,也具有同样深远的影响与震撼,壮烈而哀叹的歌声使人潸然泪下。第一乐章描述南京的历史与沉重,第二乐章表现的凄厉与惊心动魄,第三乐章的哀婉动人的合唱与独唱,都在音乐的高难度技巧中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不让在场之观众动容。在叶小纲的大型作品中,常常是大气中富含着柔情、大爱中蕴含着宁静,清秀隽永中饱藏着深情。这一首作品便是当代合唱作品的优秀代表之一,交响乐队的精湛细密与声乐部分的琅琅上口都值得称道。
北京交响乐团在整场音乐会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在谭利华仔细严谨的推敲与引导下,营造出了非同一般的音响效果。这一场交响音乐会的厚重,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当代交响乐创作的历程与演变,同时也是对发扬交响乐创作的展望与期待。而且,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黎明的等待中、在和平的祈祷下、在光明的照射中,永远会是弦歌合鸣、慈悲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