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是此次学院音乐节中唯一一所来自北欧的音乐院校,它也是欧洲最大规模的音乐学院之一。在各个学院以古典、浪漫时期的经典曲目为主角的节目单上,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所奉献给观众的即兴爵士音乐会可以说是非常夺人眼球的一场。这场音乐会不仅为大家带来了充满新鲜感的音乐体验,而且通过实际的音乐演奏展示了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在当天上午的讲座中所介绍的颇具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2008年7月12日上午,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爵士音乐系主任杰立·波基奥马其先生,音乐教育系主任基尔其·谭尼先生以及继续教育部主任桑纳·卡依萨·史波夫女士首先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的讲座,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各方面情况。同时,也强调了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而且恢复了很多芬兰的传统,并提倡将音乐传统与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努力成为芬兰音乐文化中重要的奠基力量。因此,他们在课程的设计上突出了多样性、灵活性及创造性的特点,充分发掘学生音乐才华的潜质。这个教育方针正是遵循了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办学宗旨:“培养和促进所有形态的音乐文化并使之焕然一新。”最后,他们希望通过在奥运期间参加此次在北京与世界各地的著名音乐院校的盛大聚会,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与其他学院,特别是与中央音乐学院的长期、具有创造性和充满活力的合作关系,寻求全球音乐文化共同发展的道路。
傍晚19:30分,由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奉献给大家的爵士乐三重奏——“来自芬兰的原生爵士乐和即兴音乐表演”——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三位艺术家(萨克斯管:杰立·波基奥马其;声乐:茜卡·科森内;吉他:塞米·林纳)在演奏中以爵士风格为依托,结合非洲俾格米人的音调、芬兰民间音乐曲调、俄罗斯民歌等进行即兴的发挥。这正是体现了他们在教学中所要突出的,在民间音乐、爵士乐以及古典音乐之间寻求平衡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
音乐会以一慢一快两首由萨克斯与吉他演奏的爵士风格乐曲作为开场,其中第二首围绕切分节奏所展开的即兴以及两人相互交替呼应的快速应答式的走句表现出动感十足的爵士韵味,逐渐把听众带入到热烈的气氛中。
接下来的四首乐曲有了人声的加入,其旋律主要取自生活在非洲热带丛林地区的俾格米人的音调。第一首乐曲中,空旷而高亢的人声一出现,马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科森内女士音域宽广、纯净自然的声音,对于简约材料的无限重复和一些短小元素的不断发展都显露出来自原始大自然的天籁之声强烈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仿佛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生机盎然的雨林之中。接下来的第二首乐曲更多突出了带有频繁五、七度大跳的极具张力的人声如一件音色完美的乐器,与萨克斯管奏出的舒缓忧郁的曲调相呼应而创造出奇妙的音响效果。第三首充满了对各种生物的叫声的模仿,向人们展现了神秘的非洲丛林的景象,仿佛是俾格米族群与热带动植物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声"。第四首取自芬兰最北部的萨米人的歌调,更透出一种古朴、粗犷的风格,萨克斯管和吉他充满不谐和音的音响则与这种略显粗糙的曲调完美地融为一体,而开头部分类似呼麦唱法的悠远醇厚的音色似乎证明了萨米人作为游牧部落后裔的音乐传承特征。
之后的几首乐曲都试图把多种风格的民间音乐以不同的方式融入到爵士乐的框架之中。最后一首仍然取自俾格米人的音调,题目为Kave(意为"摇篮曲",lullaby),但却是一首热闹非凡、活力四射的乐曲,人声和两件乐器的音色和曲调的即兴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大大超出了人们对于《摇篮曲》这一标题的想象,同时也把音乐会带入了最后的高潮。作为源自非洲大陆充满野性魅力的黑人音乐文化的标志性风格,爵士乐在这首摇篮曲中真正呈现出其原始动力之所在。
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爵士三重奏乐团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听觉的盛宴,特别是科森内女士那带有强烈听觉冲击力的真假高低人声的自如转换,以及三重奏组各声部间不同声音的碰撞竟能产生出如此和谐的音响效果,真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可以说,他们的演奏生动而立体地展示了芬兰音乐界对于音响与音色的有益探索以及教育的创新等方面的成果,同时也给所有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