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第四期“与大师面对面”系列学术讲座又在老地方——琴房楼演奏厅与师生们见面了。这一次王次炤院长邀请自己的老同学、我院乐队学院院长、EOS乐团艺术总监胡咏言教授,与大家共同分享对音乐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在讲座开场白中,王院长谈到了他与胡咏言教授交往30多年的友情。他说,30多年来胡老师总是在不断地给他一些新的认识和感受。读大学时,胡老师给他的印象是一位富有艺术才华和浪漫气息的指挥系学生。2003年,德国波恩贝多芬国际音乐节到中国挑选交响乐团,他邀请当时任上海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的胡老师回母校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乐团经过两个星期的集训后,面貌焕然一新,遂被音乐节选中,参加了于2004年9月在德国举办的波恩贝多芬国际音乐节,成为建国以来第一支被国外重要音乐节正式邀请、全程接待的交响乐团。由于乐团的上佳表现,第二年8月又受到柏林欧洲青年古典音乐节的邀请和全程接待,参加了该音乐节的开幕式演出,同样获得极大成功。这次的“临危受命”,胡老师所表现出的专业素养、敬业精神和组织才能,令王院长深为感动。2005年以后,胡咏言教授正式回母校组建乐队学院,他的创意能力、远大抱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又让王院长对他有了新的认识。因此,王院长尊称胡老师是一位指挥学者。
胡咏言教授的演讲充满激情,同时又不乏诙谐幽默。他对一些现实问题的关注与反思,让人感到他是一个善于思考、与时代同步的人。他演讲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是音乐,学音乐为什么?
音乐人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
很多学音乐的孩子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音乐,而是出自父母的选择和决定。这种中国式的、功利色彩很强的教育模式,让他们自小接受的是“苦难教育”,没有幸福的童年,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而当他们迈入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真正要以音乐为职业时,就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这条路的末端在哪里。他们虽然整日还生活在音乐的环境中,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却没有能力去解读它、驾驭它。他们感到茫然、惆怅、悲观、失望,甚至会想到放弃。那么如何从迷茫中走出来呢,胡咏言教授认为,答案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他说,人生在音乐中而不是音乐在人生中,我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由音乐来决定而不是生活方式来决定我们的音乐,也就是说音乐人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应该过早地进入“车奴”、“房奴”的生活,而要成为音乐的“仆人”。
贝多芬就是勇气
讲座中,胡咏言教授邀请十几位乐队学院师生,现场指挥了贝多芬第五《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他以乐章开头“命运敲门”的主题为例,说明学音乐难需要勇气,而学习贝多芬更难更需要勇气。这个三短一长四个音符构成的音乐动机,再简洁不过了,但它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和突如其来的爆发力。他让乐队现场试奏了两短一长和四短一长的音符组合,其效果都不甚理想。这说明贝多芬音乐的精准、深刻,且演奏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他认为贝多芬就是勇气。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贝多芬,虽然还未找到,但好像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为什么是音乐和什么是音乐,明白了为什么不放弃。他说,我们每个人寻找自己的贝多芬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故事,或者说是最为精彩的那部分。
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要接受挑战,接受生活,享受生活
胡咏言教授认为,学生们要学会事业规划和生存技能,无论你选择什么——比赛、工作、考研或是出国,都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存能力,就象自然界的动物一样,要学会“捕杀能力”。同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找个事情做做就行了,还要去创建发明一个事情并为之奋斗。而要想创新、创业,就要具有颠覆性、创造性和建设性。从辛亥革命、12音体系、萧友梅的中国第一支乐队、“黑客”到乔布斯的“苹果革命”,无不体现了上述三点。随着经济的腾飞中国已在世界上崛起,中国音乐也将走向世界并最终起到引领作用,然而现在还仅仅依靠《黄河》《梁祝》就显得太单薄了。中国音乐的创新发展需要同学们的聪明才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对于胡咏言教授的讲座,王院长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胡老师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把音乐学院的课几乎都上遍了,有德育课、音乐史课、作品分析课、就业指导课……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中,感受到胡咏言教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