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肢体的灵动 思想的碰撞--北京舞蹈学院赴中央音乐学院学术交流演出侧记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0-11-03 09:51: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8:35

  

       
 
  中央音乐学院 “当代艺术讲坛”活动,于2010年10月19日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学术交流活动。霓虹初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内已经热闹起来。为了庆祝中央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共同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教育研究所共同承办,北京舞蹈学院年轻的舞蹈家们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奉献了一场以 “继承与发展——新世纪的舞蹈创作”为主题的精彩的舞蹈专场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进行了时间长达两个小时的热烈的学术讨论。

  演出开始前,活动主持人、中央音乐学院何宽钊老师简要介绍了这次活动的目的及意义。他提到,当代艺术讲坛,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一项重要的学术活动,目的在于加强艺术院校之间的校际交流,切实促进各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互渗。为了让大家近距离直观感受当代舞蹈艺术的魅力,并透过具体的舞蹈表演去思考蕴含在艺术实践背后的学术观念和追求,去思考音乐与舞蹈的内在关联,因此特邀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们来做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专场交流演出。

  对于本次学术活动,两院领导包括王次炤院长和李续院长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和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还就此次活动分别给了很多具体的指导意见,演出正式开始之前,周海宏副院长、邓佑玲副院长分别做了讲话。两位领导都谈到了音乐与舞蹈的关系,也谈到了两院之间的关系,希望未来两院共同创造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联手打造北京艺术类高校的促进式发展。

  

  一、舞者翩翩

  

  演出正式开始后,舞蹈学院百余位师生以及音乐学院部分师生一同进入了一幅由音乐与舞蹈建构起来的诗般画卷。

  整场舞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辉煌的汉唐乐舞,热烈的民间舞情,以及令人深思的现代舞魂。

  汉唐舞部分由《相和歌》(女子群舞)、《踏歌》(女子群舞)、《谢公屐》(男子群舞)组成。《相和歌》是汉代舞剧铜雀伎的片段,是中国古代音乐、诗歌、舞蹈相结合的完美体现。舞蹈表现了中国汉代独有的舞曲表现形式——踏盘踏鼓边歌边舞,彰显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韵味。舞者用脚的各种动作去击打出鼓的节奏,“诗、舞、乐”的远古乐舞形式如时空穿梭般展现在我们面前,舞蹈的寻梦,音乐的血脉,在“悠悠我思”的唱词中,汉代乐舞的画面如归乡般沁入每个人的心灵。《踏歌》展现的则是我国南北朝时代,在汉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歌舞形式。此舞对音乐的要求极高,《踏歌》的一些旋律其实是在追求古诗中的韵律与节奏,可以说“踏歌”确实踏出了歌者的心智,踏出了舞者的境界。《谢公屐》的灵感来自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开拓了中国诗歌史上的五言山水诗风,史传他还发明了活齿木屐,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去掉后齿,时人争相仿效,并名之曰“谢公屐”。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朝的名士风度影响到哲学、文学以及社会思潮。文人风骨对中华民族精神气概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脊梁的作用。正是由此,借由谢公屐这个典故、参考古代上层社会文人的社交舞蹈,“以舞相属”编创出了舞蹈《谢公屐》,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形象、气质和潇洒清凛狂放不羁的风度。舞蹈中,多名古代男子穿着木屐,潇洒起舞,偶尔得意摇头晃脑,颇具儒雅及诙谐之古风。

  民间舞部分由《多郎麦西来甫》(维吾尔族男女集体舞)、《狼图腾》(蒙族男子集体舞)、《小鼓舞》(朝鲜族女子群舞)组成。民间舞讲究舞者与观众的呼应,重视“人”与“情”,讲求“以情带动”,“以动感人”。在舞者与观者的互动中,加入即兴成分,使舞者渐入佳境,舞随心动。“麦西来甫”在维吾尔语种意为“集会”,是维吾尔族人民集取乐、品行教育、聚餐为一体的民间娱乐活动。《多郎麦西来甫》正是反映了维族独特的民族曲调,艳丽的民族服饰,优美生动的舞姿,在亦刚亦柔中让我们感受到维族人们开朗、豁达、幽默、乐观的一面。《狼图腾》表现的则是深远、豪放、忧郁而绵长的蒙古长调和着草原苍狼幽怨、孤独、固执于亲情呼唤的仰天哭嗥叫、,表达着悲壮的勇士最美的情感、最柔弱的衷肠,最动人的悲壮恋曲。舞蹈中,舞者那苍狼的扮相,矫健的步姿,深邃的眼神,无不在用肢体传达着内心的呐喊。而朝鲜民族舞《小鼓舞》表现的是朝鲜族农乐舞中的一部分,是集演奏、歌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小鼓舞又称手鼓舞,舞者左手拿手鼓,右手拿鼓槌,边击边舞,一群美丽,勤劳善良的朝鲜族女人们面对丰收的田野,幸福的畅想着美好的明天。该舞被选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舞非常注重与音乐的结合,百分之七十的功效由音乐来完成,不论是坚定的动作,或是朴实的情感,它们所依托的是各民族音乐中表依托的独特韵味和地域民情。

  现代舞部分,主要有《思想纪律》(男子三人现代舞),《再别康桥》(男子独舞),以及《保鲜•爱》。现代舞带给我们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对现代生活的呼喊。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也许现代舞正是最能言说与当下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意味的舞种了。《思想纪律》所表现出的冲突与矛盾,紧张与反抗,松弛与忧虑,其实正是现代人生活的压力、犹豫、甚是是痛苦的艺术凝缩。在舞蹈反映的巨大张力中,也许我们反观的正是自身的镜像和写实。《保鲜•爱》给人一种都市言情的戏谑和释放。爱情,需要保鲜吗?需要保鲜的爱情还是真爱吗?现代都市男女们永恒的困惑和追求。舞蹈用红色高跟鞋代表了城市、欲望、束缚和惶恐。舞者的肉体呻吟伴着那似有似无、类似于简约派风格的音乐,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后现代主义的压抑中产生的怪诞思想,和对释放的向往。

  舞台的精彩,最好的反馈便是观众。台上舞者的敬业和专注,赢来的是台下观众真挚的掌声和欢呼。整场舞蹈迎来了台上台下的多次互动高潮。当身体的美与音乐的律动融化在同一副画面中时,整个剧场便丰盈起来。此时,音乐也好,舞姿也罢,在台下的观众看来完全是一种全景式的时间与艺术的体验。当舞蹈结束,音乐停止,但观众被激发的热情依然在不断升温、蔓延时,雷般的掌声,Bravo的喝彩在整个音乐厅内回响不绝。热情、亲切、自然、纯真……艺术的感受不需任何描述,连空气都为之振奋。   

  

  二、学者风范

  

  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的“当代艺术讲坛”是一个系列性质的讲座活动,所以在舞台演出之后,在北京舞蹈学院苏娅老师的主持下,两院师生又集聚一起,展开了台下异彩纷呈的“学术沙龙”。精彩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的碰撞,与之前台上的舞动形成了交相呼应,可以说是此次两院交流锦上添花的亮点。

  两院老师和同学分别就音乐、舞蹈以及艺术中的一些审美、价值判断、当前发展的困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甚至可以说是激烈的争论。在沙龙中,活跃的学术气氛,公平的话语平台,无不彰显出艺术理论的灵动和思维的魅力。

  中央音乐学院李晓冬老师首先就“现代舞的审美标准”提出了质疑:在现代舞中,舞蹈的立意、格调是不是可以更加的集中和提升?面对舞蹈中文学化思维严重的倾向,如何将舞蹈脱离文学,把舞蹈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出来。一些引人思索的问题引发了舞蹈学院师生们的重视和对现代舞发展的审视。

  使沙龙活动达到高潮的,是周海宏老师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发言,从而引发了现场一场颇为激烈的讨论。

  周海宏老师认为,音乐和舞蹈这两门艺术,其语汇本身是没有语义性的。长期以来总有一种思想认为艺术必须强调表达内容,似乎必须有内容,不能只有形式。然而周海宏老师认为过分强调要音乐模仿民间音调,模仿自然声音,那么音乐本身就变成了工具,导致关注思想远远胜于关注音响本身的局面。什么是艺术的形式?什么是艺术的内容?音乐的音响,艺术的美的价值在哪?周老师举例说,如果内容决定价值的话,对同一件事物进行拍照,为何甲拍的是照片,乙拍的就是摄影作品呢?关于鸟鸣的音乐作品也有高低之分。在这些例子中确实可以说美在于形式。如果忽略了形式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那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观点是值得商榷和思考的。

  音乐学院何宽钊老师对周海宏老师的质疑,给予了进一步的回应,他认为对一般的艺术爱好者而言,从艺术中获得了感性的满足就已经达到了目的,而对于艺术的研究者而言,面对艺术,仅仅只有感性体验是不够的,感性体验只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还要对感性体验何以若此进行学理式的深度追问。

  就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问题,舞蹈学院的孙佑玲副院长补充到:艺术最终需要的是感人、感动,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要表达的正是生活中撼动心灵的时刻。

  舞蹈学院舞蹈学转业的刘建教授,就音乐学院李昕老师提出的民间舞蹈似乎越来越远离民间文化氛围的问题做出了回答。刘建老师以我国南疆刀郎民族为例,说道:要想反映出游牧民族的锐利目光,强悍的动作,强大的民族生存意识,表达他们身体密码有汉族中没有的东西,其实很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民族舞的编创中,抽象的创作是必要的,但是如何将族性原本的东西进行保留,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刘老师提出,美国的库恩曾说过“科学没有历史,艺术有历史”,就是说新的艺术样式诞生是对原有艺术的一种积淀,不是对原来的否定,而是一种选择性的扬弃。

  音乐学院王凤岐教授也对艺术的美与丑的界定提出了反思:20世纪艺术从审美走向审丑,那么美、丑是不是统一体呢?中国戏曲中丑角在艺术中的角色和作用该如何看待呢?

  最后音乐学院姚亚平教授提出,音乐中有很多方面要向舞蹈学习,最近几年舞蹈的发展进步很大,舞蹈在大众文化的传播上做的很好,音乐和舞蹈相比较,在大众文化上没有做出应有的发展。这确实值得我们这些音乐工作者进行反思和学习。

  激烈的思想碰撞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何宽钊老师在沙龙即将结束之时颇有感慨的说道,“夜深人未静,曲终情未了!”是啊,舞蹈是美的,音乐是美的,思想更是魅力四射的。形式也好,内容也好,在这个美好的夜晚,都化作每个人内心自我的独白,和艺术和夜色化为了一体。心中那份最深的感动足以传达艺术中想要言说的所有。正如周海宏老师为此次两院交流活动做的总结:今晚,我们是“快乐”的。最后在何宽钊老师的提议下,学术沙龙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意犹未尽地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