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归传统,因为只有坚定传统,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
我们期待未来,因为只有拥有未来,才能进一步承继传统。
2007年5月28日上午11:30分,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上演了北京现代音乐节“传统在未来研讨会”第二场活动之弦索十三套音乐会。
音乐会正式开演之前,主持人叶小纲先生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本次音乐会的演出曲目《海青》。《海青》是《弦索十三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套曲。目前所见的最早版本是1814年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纂的《弦索备考》的手抄本中。1955年,音乐学家曹安和根据荣仔的曾孙陶君起先生捐赠的《弦索备考》手抄本将其翻译成五线谱。值得一提的是,1986年,曾经在中央音乐学院里上演过弦索十三套《海青》的全曲共19段。事隔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邀请到弦索十三套演奏组演奏此曲,无疑具有很大的意义所在。
由于时间的原因,本场音乐会只演奏了《海青》的片段。但依旧令观众形象地感觉到古代北方民族的狩猎生活。急切的乐句中,仿佛见到天鹅的扑翅与挣扎,海青的奋勇搏斗与追逐的场景。
乐曲演奏完毕后,叶小纲老师邀请出弦索十三套演奏组的主要成员:三弦演奏者谈龙建老师就弦索十三套的未来发展问题进行讨论。谈龙建老师说到,1986年他们首次演出《海青》的全曲共19段时,全场连续演奏了近四小时,并且当时也进行了同步录音工作。但是直到现在,录音的母带还是未能编辑出版。其间,有许多的外国人士辗转找到谈老师的演奏小组希望能够进行录音出版工作,演奏组为了维系民族音乐传统精髓却从未答应。谈老师呼吁所有的有识之士能够更好的维系中国经典,更好的使传统民间音乐精髓保存下来,一直延续到未来。相信这不仅仅是谈老师的心愿,也是所有中国音乐家们的心愿吧!
深化传统,我们的路还很长;给予未来,我们相信道路会更加宽阔。因为我们坚信: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根脉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