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进行中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演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山西忻州王要村道教音乐会。这是一场纯粹的传统音乐会,乐队、曲目都是传承久远的古典形式,演奏者是来自山西民间的农民及道士。他们的出现似乎打破了现代音乐节的"现代性",然而正是他们完善了现代音乐节从传统到现代的整体文化脉络,展现了兼容并蓄、多元并存且有文化基石的现代音乐节。
山西忻州王要村道教音乐团是音乐学系2000级本科生于2002年在五台山地区采风时结识的,乐团成员都是王要村的农民。这些农民大多数信仰道教,部分村民还是皈依的道士。在当地的文化语境中,道教乐团只在丧葬与庙会中演出,其音乐一方面具有愉悦村民的作用,另一方面则是道教仪式的粘合剂,具有饲神的功能性。因此,他们演奏的音乐具有双重属性。就其乐器与乐队而论是典型传统鼓吹乐种中笙管笛加打击乐的组合形式,演奏的曲牌大多与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传统曲牌相似,例如《望江南》、《青天歌》、《小拜门》、《小桃红》等。然而,传统的鼓吹乐与各地社会背景中的文化生态相结合时,又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如本场音乐会中,鼓吹乐与道教的教义及仪式相结合时,不仅出现《传十字》这样的道教乐曲,更有道教经文的念唱,如当天念唱的《蓬莱海会令》、《玄疏功德令》。
音乐会中,就其个人的演奏技能而论并不是最好的,然而,鼓吹乐在二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无数艺术家的智慧与创造,并接受历代民众的审视与反馈,因此,就其整体而论,每个鼓吹乐种都沉淀了丰厚的传统音乐文化信息及大量宝贵的艺术经验。道教乐团成员在学习乐器之前首先学习念谱,用极具韵味的旋律把工尺谱所标注的骨干音印刻到脑海里,如当天乐团念唱的工尺谱《八板》、《青天歌》等,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乐感且有利于学习乐器时更快的掌握,所念唱的谱字直接对应乐器上的音孔,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调体系。另外,音乐会上演奏的套曲则直接体现了民间音乐的灵活性与创造力,在演出前,甚至是乐团成员都不知道将要在套曲中演奏什么曲目。选择什么样的曲牌,是快、是慢、是激烈、是舒缓完全根据现场观众的反馈决定,似乎具有一点"偶然性",而这正好体现了传统音乐曲牌联缀所具有的特点与优势。同时,每个曲牌间连接几乎没有痕迹,整个套曲由慢板到快板,最后进入到垛板一气呵成,情感自然流畅。就其原因,是因为演奏者在选择曲牌时,根据前一首所终止的"字"(工尺谱字),选择一首以此字开始的曲牌,如《六字真言》以"五"字(高音2)结束,则可以选择《爬山虎》、《青天歌》等以"五""四"字(低音2)开头的曲牌。也就是说,整个套曲是在速度宏观控制下的曲牌有条件的偶然选择。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演奏者初学时念唱工尺谱的功力之上。同时也反映出中国传统音乐本身所具有的一整套完善的内部体系,包括训练体系、记谱与演奏体系、演奏者与观众互动的体系等等。
现代性可以是个人风格化的体现,同样也可以是某种传统、某种文化、某种审美原则的现代性。前者展示的是个人的创造力及想象力,而后者则代表了一个族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性无疑需要对依然存活在民间的传统音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从而在这些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内在规律与审美准则的活体中提取最本质的文化基因,让这些文化的灵魂在现代艺术中成为多元中极为重要的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