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音乐教育系合唱指挥和合唱大师班圆满结束,匈牙利科达伊学院著名教授受聘为我院客座教授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08-09-23 00:00: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8:47

 

 

 

 

 

 

        2008年9月19日晚,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舞台旁边布满了录音设备——音乐教育系合唱指挥和合唱大师班汇报音乐会即将在此上演。
        学习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新路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师生们一直致力的方向。在建系不到10年的短短时间内,系内引进了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科达伊体系、德国奥尔夫体系和瑞士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体系,并聘请了众多专家为音乐教育系进行长期授课和大师班讲学,同时结合廖乃雄先生努力探索而写成的众多中国音乐教材,试图走出中国音乐教育的一条新路。这次系内聘请的两位专家均来自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科达伊学院:一位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合唱指挥、科达伊学院前任院长彼得-厄尔迪教授(Péter Erdei),另一位是在发声训练领域拥有丰富经验的雅诺什-克莱兹利教授(János Klézli)。两位教授于9月8日抵京,在短短的7个教学日内,分别从合唱指挥、女生合唱训练和个体发声训练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次音乐会精选的14首曲目就是这次大师班师生们努力的成果。
        在音乐会之前,厄尔迪教授首先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的专访,对匈牙利科达伊体系进行了简明的介绍,让更多的音乐爱好者了解这一音乐教育理念的深刻意义。厄尔迪先生说道:“科达伊认为学习音乐是开发人自身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有音乐相伴随。让每一个人都去学习一门乐器是不必要的,但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歌唱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天然的乐器,就是我们的嗓音。科达伊认为从孩提时代就应该开始进行合唱的训练,使用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民族音乐和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这样,孩子们能在很小的年纪就潜移默化地了解到什么是好的音乐,什么是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这样的教育能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能锻炼孩子们的协同合作能力。同时,音乐带给人的无穷想象又能为孩子的创造力插上一对翅膀,这对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成年人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的确,在短短的7天时间里,厄尔迪教授和克莱兹利教授的大师班课程内容和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都让音乐教育系的师生们切实地感受到了音乐的巨大魅力以及音乐家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严谨态度。同时,科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的先进性也在两位教授的教学实践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场音乐会一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证书授予仪式。为了表示对两位匈牙利教授学术水平的高度赞赏和长久以来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的美好友谊,王次炤院长为厄尔迪教授和克莱兹利教授颁发了客座教授的证书。然后,厄尔迪教授代表科达伊学院,向留学匈牙利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青年教师宋玉涛颁发了硕士毕业证书。这个特殊的证书颁发仪式体现了中匈音乐教育界长久友谊的深入发展。
        第二部分是由10人组成的小型室内混声合唱团演唱8首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意大利牧歌。作为厄尔迪先生开设的合唱指挥课程的汇报,合唱团的8位同学分别担任了这8首歌曲的指挥。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合唱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乐器制作技艺的滞后和宗教活动频繁等原因,高超的合唱技艺成为音乐家们努力的目标,所以厄尔迪教授将这个时期的作品作为大师班的训练课程,既能训练同学们的合唱演唱技艺,又能培养同学们的音乐分析能力。在每天短短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当中,厄尔迪教授从音乐的节拍、调式、乐段分析以及终止式结构、歌词、歌曲意境、演唱法、风格史等多个层面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向学生们强调了一个重要的合唱指挥理念:指挥本身的技术并不难,也不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一个出色的指挥应该从音乐本体出发,只有通过演唱和分析全面彻底地了解了音乐作品之后,才能训练出好的合唱团。这样的讲授方式,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音乐技术为音乐本体服务的这一原则。虽然每位同学的指挥经验有限,但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让他们的指挥和演唱充满了自信。
        音乐会的第三部分是厄尔迪先生在七天时间里对女生合唱团训练的成果展示。同学们一共演唱了四部作品,分别是:科达伊的《教堂钟声》、《匈牙利民歌旋律》、《群山之夜》以及英国作曲家马克斯维尔-戴维斯的《Seven Songs Home》组曲中的四首选曲。这些都是当代合唱音乐作品,与前一部分的文艺复兴时期作品形成了一个对比,这也是厄尔迪先生的刻意安排,因为他希望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地体验到不同的合唱风格,建立感性的认识。这些合唱作品本身也具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当的难度:《教堂钟声》需要合唱队员极好的共鸣控制来达到作曲家期望的泛音效果;《匈牙利民歌旋律》需要声部间良好的节奏控制以及与指挥的互动;《群山之夜》则致力于女生不同声部音色的挖掘;《Seven Songs Home》是为童声合唱而写的作品,要求队员们创造出良好的音乐意境并学会在不同风格和速度的音乐片段中做出调整。厄尔迪先生在训练中,不断地强调同学们的元音、辅音发音和声音位置等问题,用各种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各个声部找到彼此间的音量和音响关系,并不时地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哲学。这位64岁的老人时常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学生合唱的良好表现做出理性的肯定,同时也不忘指出存在的问题;他对学生的问题也总是在十分耐心地思考之后作出严谨的回答。这样的教师深受学生们的爱戴,也正是学生们未来的教学生涯的榜样。
        音乐会结束后,观众们不愿离去,用热烈的掌声对两位教授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场音乐会让观众体会到了合唱艺术的永恒魅力,同时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先进音乐教育理念并努力走出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音乐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