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与讲学

演出与讲学

千里共如何 微风吹兰杜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发布日期:2011-12-28 14:59:00 更新日期:2023-08-22 21:39:13

  2011年11月27日19:30,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及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成功联合举办了“段平泰教授从教60周年纪念音乐会”,以庆祝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作曲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的段平泰先生从教一个甲子。当晚,出席音乐会的既有王震亚、苏夏、吴祖强、杜鸣心、杨儒怀、何振京、洪月华、刘霖、李吉提等德艺双馨的著名作曲家,还有贾国平、刘康华、姚恒璐、杨勇、郭小虎、李中、陈晓龙等优秀的中青年作曲家,此外段先生的亲朋好友、同事与学生,中央音乐学院师生及众多音乐爱好者也参加了音乐会。

  音乐会分为上、下场。其中上半场节目有:1、女高音独唱《五更鼓》、《燕子》;2、小提琴与钢琴《曲调》、《小回旋曲》;3、无伴奏二声部合唱《唐诗七首》;4、男高音独唱《哥舒歌》、《清平乐·六盘山》;5、六重奏《西康组曲》。下半场节目则包括:6、女高音独唱《等郎》、《When I am dead,my dearest》;7、弦乐四重奏《大开门》、《卡农》、《轮奏》;8、钢琴独奏《京剧曲牌组曲》、《二声部赋格曲;9、合唱《宋词三首》、《雨水》、《保卫祖国的天空》。这些作品有的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如:独唱曲《哥舒歌》、《等郎》等;有的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如:独唱曲《五更鼓》、《清平乐·六盘山》等;有的则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如:弦乐四重奏《大开门》、钢琴独奏曲《京剧曲牌组曲》等,还有90年代创作的《雨水》,经过精挑细选,呈现给观众。而音乐会的现场表演者均为中央音乐学院师生,这些优秀而具有天赋的青年音乐家对作品的演绎,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节目是两首民歌的演唱录音——由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也是段先生已逝去的爱人李㭠女士于上世纪50年代演唱并录制的青海民歌《五更鼓》与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燕子》。《燕子》是一首美丽、动听的新疆哈萨克族民歌,旋律以级进状态上下起伏并逐渐下行至主音。旋律线条简单、朗朗上口。段先生的编曲一方面保持了该民歌本身的特点,又同时赋予它艺术歌曲的气质。和声与钢琴伴奏织体细腻、精致,钢琴与声乐的呼应和对答如同两个人的亲密对话,同时,钢琴的人性化给予听众温柔的亲切感,作曲家利用最简单的手法达到了最佳效果。歌曲借物抒情,倾诉了男女间互相的爱慕,并流露出思念带来的淡淡忧伤和惆怅。李㭠女士的译词就像这首民歌旋律般充满柔情,其中如:“脖子匀匀头发长”等歌词的汉译手法,古典而雅致,显示了李㭠女士在中国文学上的较高造诣。

  当天演出时,录音的播放带来了凝重的历史感,配合着流动的钢琴伴奏旋律,舞台侧面李㭠女士端庄美丽的照片缓缓映入观众眼帘。在场每个人都屏住呼吸,静静地倾听,仿佛逝去的人儿默默地言语着,引领着听众进入过去的年代,与之相望。令人动容的并非仅仅段、李伉俪心底深切而浓郁的情感本身,还有二位在专业与学术上显示出的高度,同时也体现了二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热爱和脚踏实地的钻研,传递着美好的品格。

  《唐诗七首》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节目,包含了七部由作曲家精心创作、风格清新、具有艺术情调的无伴奏二声部合唱。分别是:《江雪》(柳宗元诗)、《夜雨寄北》(李商隐诗)、《春晓》(孟浩然诗)、《夜思》(李白诗)、《送友人》(李白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和《游子吟》(孟郊诗)。这七首作品音乐抒情、徐缓而流畅,不但体现了中国唐诗固有的意境及其内在的结构、韵律和语言上的美感,还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对位手法,运用了不同的卡农技术,如:两声部八度卡农,并模仿回声效果(《江雪》)、两声部逆行卡农(《夜雨寄北》、两声部五声性模仿卡农(《春晓》)、两声部同度无终卡农(《夜思》)、两声部下十二度卡农(《送友人》)、两声部倒影逆行对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两声部上五度卡农(《游子吟》)。作曲家将唐诗的结构美与对位法技术完美结合,二者相互交融,显示了作曲家在西方作曲技法及中国传统文化上的深刻研究——奥兰多·拉索与唐代诗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巧妙地相遇!

  姚锦新女士曾在1983年5月对这部作品集评价道:“段平泰同志用了七首唐诗各写成一首卡农曲。我们一般听不到用对位手法写成的歌曲,听到的也至多是一些粗糙的卡农。所以,这七首高技巧、高修养的卡农曲是极少见一种新的艺术歌曲。正是这种无伴奏的二重唱体裁,十分适合表达唐诗的内在的意境。它们是借鉴了西洋而又没有损失唐诗的诗意的作品”。

  压轴的合唱节目中的《宋词三首》与《唐诗七首》具有的艺术情趣颇为不同。段先生认为,唐诗就像文艺复兴时期拉索的作品般纯净而又典雅,宋词则像古典音乐时期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那样,浑厚而富有韵味。其中《忆秦娥》(李白词)以京剧四平调为基本旋律进行了和声与对位化处理,作曲家高超的多声部写作技术使整个合唱曲处于一种线性的流淌中,各声部线条时而统一为同步节奏,时而分裂成数个模仿声部。优美的线条纵横交织,并有意地在和声上避免了明显的功能性,使和声效果在自然音的条件下变得更具色彩。“萧声吟,秦娥梦断秦楼月”——李白的词语在四平调的旋律中展现出京剧《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的意境,二者相得益彰。

  继《宋词三首》后的《雨水》,给当天的音乐会带来了一丝惊喜。这是一部运用了十二音技法的作品。段先生最初应中央音乐学院视唱练耳教研室王禾教授委约,选择了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进行创作。笔者认为,首先作品的歌词很具趣味性。该歌词由作曲家采撷杜甫名篇《春夜喜雨》的诗句,将其与自己的填词相结合,轮番出现。《春夜喜雨》第一、二句诗置于首,三、四句诗置于倒数第二句的位置,中间及最后一句歌词则由段先生创作。其中的“春寒犹料峭,冻雨洒天庭;东两点、西三点,淅淅沥沥沥”这几句,将立春天气回暖后雨水洒落的声音和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而歌词最后一句“非蛰毋自惊”则为下一个节气“惊蛰”做了铺垫。其次,乐曲在结构上根据起、承、转、合原则与十二音音列相结合而构成。该曲的十二音列由两个六音音列构成,二者之间形成对称。作品在音乐上具有一种拱形结构——即始于安静、徐缓的单声部旋律,然后逐渐增加声部,成为作品的“起”;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承”的效果开始展现,作曲家巧妙地将音列的移位与传统和声概念相结合,构成一个具有调性与和声倾向的多声部织体。声部之间十二音列组合相互补充、相互模仿,非调性因素与调性因素结合的同时又融合于对位化的织体中。其音响效果与颇具古风的节奏相配合,慢慢地将音乐推向拱形结构的上端,达到“转”——这是富有节奏感的一段:“淅沥、淅沥沥,淅沥、淅沥沥”既符合所谓“东两点、西三点”的歌词,又使用象声词描绘了雨滴声,在十二音音列的控制下缓缓地展现出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朦胧的烟雨中透着晶亮;经过了雨滴的冲洗,拱形结构逐渐下移,进行到“合”,音乐在“柔和”的不协和音响中悄悄褪去。此外,巧合的是,乐曲结束音F恰巧与一同收录在《中国风格现代音乐视唱24首》一书中的前一首《立春》的结束音、后一首《惊蛰》的起始音完全一致,承上启下。

  最后一首合唱《我们保卫祖国的天空》,无论从词或曲来说,都散发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该作品首演于1951年段平泰先生在时位于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的毕业演奏会,当时也将其作为大轴曲目演出。作品源于当时即将毕业的段先生某日在报纸上看到振奋创作的同名诗,产生了为其谱曲的想法。乐曲描写我国建国初期,空军战士飞翔在祖国各地,传达着新中国的友好和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关心,歌颂了飞行员们坚强的意志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作品旋律起伏较大,作曲家在多声部基础上进行巧妙地配置,伴以富有力量的钢琴织体,给人予激励、热情的力量。乐曲具有当时的典型节拍、节奏特征:即2/4拍加切分音,却不仅限于此,而是采用当时极为少见的两个切分音组合,使乐曲富有动力,又具个性。旋律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较为规整,呈示了主旋律,旋律和节奏显得铿锵有力,并配以钢琴伴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二部分充满个性,句法上打破前一部分的方整模式,通过四句模进式的分句,使音乐逐步达到高潮,最后在一个延长音上停留数秒后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既充满号召力和感染力,又显示了作曲家娴熟的技术。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的60年,无疑是段先生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年华,于此期间,段先生无论在音乐理论研究还是创作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编著的《复调音乐》(上、下册)早已成为国内专业音乐院校的经典教程;段先生翻译的多部复调经典著作,如:《赋格写作教程》、《赋格分析教程》、《十八世纪调性对位》等,推动了中国复调音乐理论教学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而他培养的许多学生,如:刘霖、吴式锴、辛沪光、李中、陈晓龙等也成为了优秀的当代音乐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都争得了荣誉,取得了瞩目成就。

  在音乐创作方面,段先生思路开阔,包容力强,并不局限于传统复调音乐创作,同样对20世纪现代音乐理论及创作技法有着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作曲技巧、理论上有着深厚造诣的段先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还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并视之为相关研究的动力,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融为一体,使其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清新、自然、优美,时而深沉婉转,时而别出心裁,处处散发着灵动的气息。音乐会上演出的以民间音乐结合西方复调技术创作的系列作品、采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位技法写成的具有浓厚中国古典主义色彩的唐诗与宋词无伴奏合唱、运用京剧素材写成的《京剧曲牌钢琴组曲》和《二声部赋格》以及采用民间音乐主题发展的六重奏和弦乐四重奏等作品,充分显示了段先生作品涉猎广泛、独具特色,巧夺天工,令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幽默”、“正直”、“谦虚”、“和蔼”、“乐观”、“平易近人”,都是段先生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的,正如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先生说到的那样:“兢兢业业工作,一丝不苟治学;呕心沥血教书,光明正大做人”,目前已八十五岁高龄的段先生仍然在以自己矍铄的精神、健康的体魄,以及乐天派的性格,不仅为作曲界,同时在别的学术领域,为所有人,尤其是我们这些后辈在学术、为人、处事等各方面,作出了卓越的典范。笔者在这次音乐会上经历了新奇、美好、灵动、惊讶、乐观、激动与微笑的旅程,更在结束后蓦然发现,尽管人们熟知的段平泰先生,早已与“复调”二字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今天,或许又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个身份: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