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国家基金首次资助 海内外专家密集授课——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正式启动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15年7月1日上午,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承办,以培养高端专业音乐评论人才的“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正式启动。项目启动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401举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监督部负责人刘立明女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副所长宋谨教授、副所长汤琼教授,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李晓翔、中国音乐学院刘勇教授、国家交响乐团乐队首席助理刘志勇先生等学者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出席了启动仪式,仪式由贾国平教授主持。

  仪式结束,莅会专家与学员合影留念。之后,由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主讲的“音乐的美及其鉴赏”拉开了本项目的帷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二十余位国内外专家将以学术讲座、作曲家论坛、乐评写作工作坊等形式为经过专家小组严格遴选的4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密集授课。

  “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属于小批量、高层次、重在经验传授和实践提高的人才培训项目,以培训具有较高音乐评论写作能力的高端乐评人才为目的。该项目是“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申报资助项目”于今年的实施,自去年10月立项以来,历经近8个多月的精心谋划和紧张筹备,最终在今年暑期顺利开班。在谈到项目举办的宗旨时,项目负责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贾国平教授表示:“项目的教学宗旨体现三个‘结合’:即,音乐修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结合;音乐作品分析(品鉴)能力与文字表达(书写)能力的结合。通过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活动和写作训练,努力使学员在研习期间提高音乐分析能力、掌握音乐评论的基本原则、丰富人文知识结构和拓宽艺术视野。”

  基于上述宗旨,项目主办方在授课内容和方式上精心布局,安排了涉及音乐社会学、音乐形态、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作曲技术理论五大方面的课程涵盖了“音乐评论”的主要学科。与此相呼应,聘请中外顶级专家进行授课、立体交叉多层次的学习和高水平学员的积极参与共同构成了这一项目的特色。

  首先,此次授课专家的邀请,充分体现了既贴近中国音乐评论发展之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格局。据悉,应邀为学员进行专题讲座的国外特聘专家有——荷兰-中国音乐研究欧洲基金会《磬》主编高文厚(Frank Kouwenhoven)、德国音乐批评家《音乐文本》(Musik Texte)的发行人弗朗克·希尔伯格(Frank Hilberg)、德国艾森福克旺艺术大学教授托斯滕·莫勒尔(Torsten Möller)、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作曲教授迪特·马克(Dieter Mack)、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兼孔子学院院长林萃青等著名学者。国内专家阵容同样强大,王次炤、居其宏、戴嘉枋、杨燕迪、洛秦、明言、海震、钱仁平等多位音乐理论家;高为杰、唐建平、贾达群、贾国平、李滨扬、秦文琛、向民、郝维亚等知名作曲家;以及林芳宜、陈荃有、温永红等专业资深媒体人士,都将从各自专业的视角切入音乐评论写作这一课题,使学员既获得写作技术上的训练与提升,又能得到思路和理念上的拓展。

  其次,课程的安排上充分体现了多层次立体化的特点。此次参与的学者、作曲家、刊物资深媒体人士将分别采取“学术讲座”“作曲家论坛”“乐评写作工作坊”三种形式授课。在课程的编排上,更是体现了高密度、高强度的特点:一个月的时间里,学员们除周末外,每天都将完成3门课,9学时的课程。4周共计180学时。其中还包括6场“音乐会观摩”、4场“音乐会&创演谈”以及24场“自由研讨(公开研讨)”,音乐会类型涉及现代民乐室内乐音乐会、钢琴作品音乐会、西洋管弦乐经典作品音乐会等。如此密集的强化训练无疑体现了主办方对课程设置方案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在授课模式上也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学员在听赏音乐会和观摩音乐表演后,做出书面评论或口头现场评论。

  第三,严格把关、选拔优秀专业人才进入培训项目。该项目面向全国招生,主要以高校研究机构中青年音乐教师(及学生)、艺术院团音乐工作者、相关音乐媒体记者编辑等从业人员为招生对象,同时兼顾老少边穷地区或有突出贡献者,此次入选的学员很多都具有副高级以上的职称或博士学位,并拥有一定的音乐评论写作经验。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当代音乐创作以及音乐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创作以及各种类型、规模的音乐演出层出不穷、数量繁多,公众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亦呈稳步上升趋势。虽有不少高校都设立了音乐评论专业,也涌现出了一批评论人才,但就当前发展现状而言,音乐评论在数量、质量上均与音乐创作和音乐生活形成较大落差。“2015国家艺术基金音乐评论人才培养项目”抓住了当前我国音乐生态的这一短板,彰显出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主办方希望通过对这些有着较高专业素养和实践积累的音乐评论人才进行培训,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建立一支富有潜力的、活跃于全国各地音乐评论领域的生力军,以促进音乐评论生态的良性发展,推动音乐艺术与民众的社会生活融合,从而对在全社会树立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观起到引领的作用;对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一股内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