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斯人已去 墨迹犹存——记于润洋先生《西方音乐史讲稿》手稿出版首发仪式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于润洋先生的五册《西方音乐史讲稿》手稿

  2017年10月27日上午,已故著名音乐学家、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先生的《西方音乐史讲稿》手稿出版首发仪式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719室举行。719室是"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研究中心"所在地,房间宽敞明亮,铺满两面墙壁的书柜中满是于先生生前的藏书、乐谱和唱片。正对门口的墙壁上方是一张于先生的侧面头像,他神情平静、目光炯炯。正中央的桌子上陈列着于先生的五卷本《西方音乐史讲稿》和2016年第四期的《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其中刊载了于先生的另外两篇遗稿--《肖邦传》导言和第一章《肖邦少年时期的创作尝试(1810-1826)》。

王次炤教授介绍《讲稿》的出版情况

  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次炤教授主持并介绍了《西方音乐史讲稿》出版情况。作为78届我院恢复高考后音乐学系的首届学生之一,王次炤有幸聆听了于先生开设的为时三个学期的西方音乐史课。原本打算从事民间音乐研究的他,正是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决定转向西方音乐。参加首发式的78届学生还有许红樱、余志刚、刘经树等人。余志刚教授回忆说,他在听于先生讲课时记了三大本笔记,对他后来的教学和研究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王次炤教授和于润洋先生之子于溟 

赠送《讲稿》给音乐学系系主任安平

赠送《讲稿》给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何荣

赠送《讲稿》给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马英珺 

音乐学系系主任安平教授发言 

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教授发言 

  我院音乐学系主任安平、图书馆馆长何荣、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马英珺,在王次炤教授和于先生之子于溟手中接过了全套赠书。在他们简短的发言中,均对于先生的精神品格、学术成就,以及这套《西方音乐史讲稿》的学术价值以高度评价。于溟先生也代表母亲高次兰女士及家人,向安排和出席此次首发仪式的诸位领导、老师表示感谢。我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教授做最后发言。作为音乐美学教研室的一员和学院领导,苗建华深切地感慨于先生在学校管理和教学研究上倾尽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

  于润洋先生留下的手稿原有七本,经音乐学系潘澜老师的细致整理和编排,将《西方音乐史讲稿》分为五册。于先生生前在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视方法论和史学史,《讲稿》的开篇便是"音乐史学的方法论问题"和"西方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其后六章按照历史时期的顺序书写,从古希腊直至20世纪中叶,《讲稿》最后一节是对20世纪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的歌剧《彼得·格莱姆斯》的分析。在多达1500多页的手稿中,无论是正文的书写,还是边页的批注补遗均一丝不苟,数百首精心绘制的谱例更是让我们对于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一览无余。

  目前《讲稿》之所以仅以内部、少量的形式出版,主要考虑到学术规范问题。作为课程讲稿,于先生参考了大量学术资料,行文中也多以引文标出,但并未注明具体出处。王次炤教授希望音乐学系能有年轻学子专门以这套手稿为研究对象,仔细甄别其中的内容来源,将于先生个人的见解与参考资料剥离开来,并详细注明出版信息。只有做到这一点,才不违背于先生一生严谨的学术风范,才能实现《讲稿》的正式出版。

  首发仪式简单朴素,但意义深远。与全国各地的音乐学同仁一样,我们翘首期待这套饱含于先生心血与智慧的珍贵教材早日面世。

全体参考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