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六届应用民族音乐学(AE)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音乐、教育和社会融入(MESI)国际研讨会”在历经近两年的筹备之后,于2018年7月7日至10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顺利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巴西、尼日利亚、海地、克罗地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43名外国学者以及21名中国学者出席了会议并进行了论文发言和研讨,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八十余名音乐工作者作为不发言来宾参与了会议。

7月7日上午9:30,开幕式活动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举行。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苗建华主持了开幕式,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秦文琛、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组主席辉伯·西博思(Huib Schippers)和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教育与社会融入研究组主席萨拉·赛拉瑞(Sara Selleri)先后进行了发言。
秦文琛副院长作为会议的主办方代表,热烈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并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辉伯·西博思(Huib Schippers)主席在简短地回顾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应用民族音乐学发展的历程之后,肯定了该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在中国的发展,他指出此次年会在中国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是众望所归。

萨拉·赛拉瑞(Sara Selleri)是第一次到中国,她在发言中感谢大家出席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教育与社会融入研究的第二届年会,希望学者们能在会议中相互认识、沟通,对音乐与教育、社会融入等关键性议题予以关注和探讨。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里,六十余名学者陈述了有关音乐医学与治疗、以音乐教育实践和方法促进社会文化融合的全球视角、音乐与教育、西方的结构/曲式/曲目于原生音乐教育的表演和实践的应用中、英国视角下促进社会文化融合的音乐教育实践与方法、音乐与机构、音乐与社区、音乐与可持续性、音乐和文化遗产、音乐与宣传、音乐与政策等为主题的17场论文报告,以及以“音乐与机构”“嵌入式社会话语的隐形化:音乐体裁及其被排除在正规教育和社会文化认知之外的相关内容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民族音乐学的推动:研究、应用和参与”“音乐与宣传”为题的4场小组会议。总共12个单元的陈述与研讨在琴房楼演奏厅和阶梯教室同时进行。这次会议还首次采用了Skype演示,让那些因为经济、身体或时间等原因而无法亲临现场的发言者通过远程的方式向参会者陈述自己的论文。



会议剪影



7月9日的下午和晚上,应用民族音乐学和音乐、教育与社会融入两个研究小组分别进行了圆桌会议。辉伯·西博思、安东尼·西格(Anthony Seeger)、斯文尼伯·帕顿(Svanibor Pettan)、张伯瑜、萧梅和喻辉出席了第一场AE组的会议,讨论了“什么是应用民族音乐学——应用民族音乐学在全球的意义与实践”的话题。萨拉·赛拉瑞和及其助手詹姆斯·尼森(James Nissen)主持了第二场MESI组的会议。台上、台下的学者、听会者们畅所欲言,大家对其领域的热门话题及各研究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在不同国家、地区的实施情况、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等进行了交流和互通,整体气氛严肃而不失活泼,人们都获益匪浅。

7月10日晚7:30,“丝绸之路的回响: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奏响,著名指挥家林涛、陈琳指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奏了分别由罗新民、向民、贾国平、郝维亚、李滨扬创作的《敦煌两帧》《丝韵》《风越苍茫》《万里行》《空中花园》五部作品,为“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六届应用民族音乐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音乐、教育和社会融入国际研讨会”的顺利闭幕拉下了帷幕。

此次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在中国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这两个研究小组的年会,展示了近两年来全世界各国、各地区在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通过圆桌会议和工作会议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沟通了各地的科研情况,并展望了发展的未来,也让人更加期待下一届年会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