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感之化乐,乐传四方——叶小钢教授作品近期在世界多地上演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18年3月到7月,叶小钢教授创作的《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第五交响乐“鲁迅”》《大地之歌》《四川音画》《星光》《拉姆拉错》《将进酒》《广东音乐组曲》《蔓萝》等多部交响乐队和室内乐作品,分别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美国南达科他州交响乐团、意大利米兰UniMi交响乐团、巴拿马国家交响乐团、美国ANNMI乐团、哈尔滨交响乐团、贵阳交响乐团,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哈尔滨、贵阳,以及美国的南达科他州苏福尔斯市,意大利米兰,巴拿马首都巴拿马城,日本的东京、京都、广岛等世界多地的音乐厅上演。


香港《大地之歌》演出海报


香港《大地之歌》演出现场女高音:于冠群

  作为一名有着中西教育背景的作曲家,叶小钢教授一直以来将西方音乐从古典至现代的创作观念、作曲技法与中国文化特有的思想内涵、精神气质和音乐表现方式相调和,创作出一系列具有较高个人风格辨识度的作品。近期上演的多部作品,是作曲家10多年间创作的成果。作曲家用音乐讲述了中国历史、地理、社会和人情风物,它们一方面延续叶小钢教授偏爱交响乐的创作形式,在题材方面素喜以诗文入乐和展现地域文化特殊性的个人文化趣味;一方面又在作品思想的表现深度和广度、多地域音乐文化展现的丰富性方面向更广阔的视野延伸。看得出,作曲家在近期的创作中仍旧在不断地增容创作的题材范围、探索音乐语言表达的可塑性。


深圳“一带一路”艺术节,叶小钢与张国勇、濮存昕排练作品《将进酒》

  在这些作品中,《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第五交响乐“鲁迅”》《大地之歌》《将进酒》均倚重文学作品进行音乐创作。本轮《大地之歌》的演出纵贯中国大地,分别由余隆指挥中国爱乐乐团及香港管弦乐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和香港文化中心音乐厅,汤沐海指挥哈尔滨交响乐团在哈尔滨音乐厅,张国勇执棒贵阳交响乐团在贵阳大剧院音乐厅举办。斯蒂芬·马佐(Stefan Malzeu,德)指挥苏州交响乐乐团在深圳“一带一路”艺术节中演出《第五交响乐“鲁迅”》。《大地之歌》与《将进酒》均采用唐诗入曲,唐诗特有的景情交融、高度凝练的经典性表达方式经由作曲家音乐的“晕染”,以及演奏家、演唱家、朗诵者的演绎,不断撞击现代人的心灵,将文字背后的内在情感跌宕“还原”性地传达给听众。


北京国家大剧院《四川音画》谢幕


深圳“一带一路”艺术节组委会合影

  与这两部生发于意味隽永的唐诗的作品相比,《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和《第五交响乐“鲁迅”》的创作规模更宏大,立意历史性更深厚。《第四交响乐“草原之歌”》是作曲家应包头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大型交响诗作品,全曲包含《额尔古纳》《火之祭》《圣山》《诺恩吉雅》等九个乐章。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为作品作词。4月20日,该曲由斯蒂芬·马佐指挥上海爱乐乐团再次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第六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系列演出中奏响。作品以史诗般的构思与叙事,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深沉、苦涩、温暖的不同侧面。作品中直接使用马头琴的演奏与引用蒙古族长调的传统唱法,在“叶氏”作品中尚属首次,也是此曲的一抹重彩。但从整部音乐来看,显然还有多于地域原生音乐风格的“气质”混合在其中,音乐中所含有的“神性”超越特质的音响,不能不说带有西方音乐遗传的基因。


哈尔滨《大地之歌》彩排现场


哈尔滨《大地之歌》演出结束后合影

  《第五交响乐“鲁迅”》是作曲家近两年创作的最重要作品之一。5月14日,由胡咏言执棒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演出的《第五交响乐“鲁迅”》,是该作品自2017年首演以来、四度修改后的第五次公演。全曲《社戏》《闰土》《阿Q》《祥林嫂》《野草》《铸剑》《朝花夕拾》《两地书》《魂》九个乐章有如一组有哭有笑、有血有肉的人物群像。作曲家以简练有效的音乐造型,勾画出鲁迅笔下生活在20世纪初期风云变幻的乡土社会以及神话中的各色灵魂。也正是这些命运多舛的经典人物构成了鲁迅在黑暗中抗争、心怀悲悯与希望的思想情感世界。作品的唱词均由作曲家亲自选摘于鲁迅原作。作曲家采用清唱剧较为灵活性的戏剧方式塑造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如《阿Q》《祥林嫂》),以交响乐队的音响张力和中西乐器相结合的丰富音色表现力,展现了鲁迅文学中蕴藏的高度的现实性、戏剧性、浪漫性与隐喻性的多重内涵。可以说,《第五交响乐“鲁迅”》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堪称中国交响乐创作的扛鼎之作。


贵阳《大地之歌》排练现场


贵阳《琵琶协奏曲》演出现场演奏:孙莹


贵阳《大地之歌》演出结束后合影

  在这轮演出中,叶小钢教授在国境之外上演的作品《拉姆拉错》《广东音乐组曲》《蔓萝》等均为纯器乐作品。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拉姆拉错》在3月两次公演,一次在美国南达科他州苏福尔斯市的华盛顿大厦音乐厅,由德尔塔·大卫·吉尔(Delta David Gier)指挥南达科他交响乐团演出,小提琴朱丹;另一次在意大利米兰La Statale 大学音乐厅演出,小提琴高参。6月,该作品再次和《蔓萝》一同在日本上演。整部《拉姆拉错》透露着宗教般的静谧体验,时而闪烁着钢琴与钢片琴泛起的粼粼湖光,莹洁剔透,不染俗尘;时而传来大锣深沉的一击,一切自然之物都笼罩在大山伟岸而巨大的身影之下。在巴拿马城奏响的《广东音乐组曲》,保留了《平湖秋月》《旱天雷》等广东音乐传统曲调,着意凸显广东音乐特有的风味。


巴拿马副总统兼外长伊莎贝尔·德圣马洛夫妇接见叶小钢教授


巴拿马副总统兼外长伊莎贝尔·德圣马洛(右一)与叶小钢教授合影

  《四川音画》和《星光》是两部纯器乐作品。4月26日,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的《四川音画》为四川爱乐乐团委约创作的系列作品,近来每次上演的曲目构成不尽相同。该场演出的“音画”,包含《峨嵋—为打击乐与小提琴和管弦乐队而作》《岷山无语》和《凉山风情》三个各具构思、并在情绪与速度上形成一定对比的独立作品。由奥利维尔·奥沙宁(法)指挥四川爱乐乐团,与打击乐胡胜男、小提琴王之炅、陆威等众位青年音乐家共同演绎。随着乐曲的渐次展开可以看出,作曲家显然无意着重表现四川地域文化的山野神秘气息,更多的是抒发一直以来其淡远轻逸、沉静冥思的文人式感怀。这种情怀非倚重历史叙事之沉厚,非深掘戏剧矛盾之喷张,非直抵生存本质之诘问,亦非神性对于人性之超越,而是一承中国文人琴诗书画寄情于自然之深脉,其目的并非只为表现自然本身,而是个体受山水精神启迪,于山水间感悟与安放个体的生命神态。山水化人,人亦山水。而随后于5月19日举行的2018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上演出的为钢琴和乐队而作的《星光》,则更多地表现了作曲家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抒情风格。


作品《蔓萝》在东京Suntory Hall彩排


作品《蔓萝》演出结束后谢幕

  何为中国故事?如何用音乐讲中国故事?笔者认为中国故事除了古往今来在中国土地上发生、或与中国人相关的事件之外,更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情感方式、审美方式等精神文化风貌的总和。从上述多部作品中,可以真切感受到叶小钢教授如何在创作中孜孜求索,用交响乐、室内乐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音乐语言演绎“中国故事”。相信这些“中国故事”不仅有助于国人重新认识自我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也能够在一次次的对外交流中加深不同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