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至11日,来自全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近120名歌唱专业的选手,汇聚中央音乐学院,一展歌喉,用Bel Canto(美声)咏叹中国的艺术之歌。
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比赛,今年共吸引了3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117人进入复赛。其中,本科生80人,研究生37人,是历届艺术歌曲比赛中参赛人数最多的一次。为期5天的比赛,除了紧凑的复赛和决赛日程之外,还特别安排了李双江、姜家锵两位歌唱家的大师班课程。5月7日上午,当记者来到比赛现场,只见中央音乐学院大礼堂内外,选手们井然有序地在观摩或在场外为比赛做准备。
全国高等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歌曲比赛组委会秘书长、声乐教育家王宪林介绍:“这个比赛的初衷就是为了通过比赛来促进艺术歌曲的教学和传播。自2012年举办第一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歌曲比赛以来,我们先后举办了意大利语、德语、法语的艺术歌曲比赛。每一届比赛,我们都能看到各个院校的学生通过比赛的磨练,在艺术歌曲演唱方面获得的成长与进步。今年的第四届比赛,是演唱中国歌曲。报名参加比赛的人数是往届的一倍,这充分说明了大家对于中国歌曲演唱的热爱和重视。”

我校秦文琛副院长(左一)、声乐歌剧系郭淑珍教授(右一)与一等奖获奖选手王实、高士棋、许洋、高嘉彩
用比赛 促教学
对于声乐专业的中国学生而言,要想唱好艺术歌曲,首先面临的就是语言关。
王宪林说:“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的歌曲唱得很少。因此,才萌发了举办这样一个艺术歌曲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教学的想法。第一届比赛时,很多老师给学生准备比赛曲目都是一首一首地教。第一届比赛之后,大家发现这种比赛形式的效果非常好,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对国外艺术歌曲的掌握也有很大提高。星海音乐学院为了在2016年的法语艺术歌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特别从国外请来专家教学,那一年他们学院的学生果然在比赛中表现突出。”
据介绍,从2012年的第一届艺术歌曲比赛(意大利语),到第二届(德语)、第三届(法语)比赛,每年报名参赛的选手都不下百人。
天津音乐学院大四学生耿淑薇学习声乐已有7年时间,她说:“这是我第二次参加中央院的艺术歌曲比赛。第一次是2016年的法语艺术歌曲比赛,在此之前我并没接触过法语艺术歌曲,对法语的读音和法语歌曲的背景完全不了解。马梅老师在得知我们想要参加法语歌曲比赛后,给我们每人留了8首法语艺术歌曲,并且找到她的法国朋友来教我们法语拼读,让我们听歌曲音频、查阅歌曲背景。虽然最后比赛并没有拿到奖,但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在比赛中的观摩,特别是听许多优秀选手演唱,真正让我了解了法国艺术歌曲,它对于音乐的连贯性、情感表达的细腻感以及演唱的流畅性等要求都非常高。这次比赛的经验,对我后来演唱德国艺术歌曲和套曲有非常大的帮助。”今年,得知中央院举办中国艺术歌曲比赛,耿淑薇再一次报了名。

哈尔滨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付海静教授(左一)、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陈勇(右一)与二等奖获奖选手杨子、孙爽、高润峰、郑小宝、张怡、阿依扎旦
中国歌 不好唱
用母语来唱中国歌,好多人都认为应该很容易。然而,到了比赛现场,参赛选手们才有了新的发现。
高士棋是今年即将毕业的声歌系研究生。此前,他参加过两届(德语和法语)艺术歌曲比赛。他说,跟同学们一起参加比赛,收获非常大。“第二届(德国)艺术歌曲比赛我拿了本科生的三等奖;第三届的(法语)艺术歌曲比赛,我拿的是二等奖。今年,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中国歌曲比赛。其实,中国歌曲很多歌我都是听过或者唱过。但是对于这些歌曲,我都没有仔细地去学习研究过。现在通过比赛,我才发现自己在唱中国歌曲时,无论是咬字,还是歌曲意境和情感表达方面,都需要更大的提高。歌唱真是越学越难。”高士棋感慨。

南京艺术学院谢琨教授(左一)、我校声乐歌剧系黑海涛教授(左二)、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张策教授(右三)与三等奖获奖选手梁万春、崔丁元、梁了凡、任璐、陈晓鸥、孟金龙、梁文瀚、田思颖
“人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自认为自己作为中国人,中国歌曲用的是母语,肯定演唱没问题。结果,很多选手都是通过这次比赛才发现,自己在咬字、归韵上有问题。其原因就是,大家没有细致地去研究如何唱好中国歌曲。比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中‘头发’的发音,相当多选手的问题都出在了归韵这个环节上。”王宪林说。
星海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杨岩说:“实际上,中国歌曲唱起来很难。中国的语言与国外的语言有很大不同,比如我们的语言有四声、归韵、十三辙等。每个作曲家写的东西,背景、内涵又各有不同和深度。我们的歌唱家不仅要把字唱得圆润漂亮,还要演唱得有意境,韵味、内容的表达要深刻。艺术歌曲的表现就更难了。因为,要在3分钟的一首歌曲中,拿捏好一个作品的情景和寓意,对于学生而言是很大的挑战。”
据一些评委反映,中国艺术歌曲在某些院校的教学中并不很受重视,有些老师和学生甚至更重视国外作品的教学。因此,本届艺术歌曲比赛的意义更为凸显。杨岩说:“我们恰恰忽略了本民族的东西。中国有很多很好的作品有待挖掘、演唱、弘扬。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比赛,将更多的中国艺术歌曲纳入常规教学,尤其是当代的声乐作品。这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教学、发展以及创作都很有意义。”
浙江音乐学院声歌系副主任李琳说:“我从小就非常喜欢中国歌曲和中国戏曲。我自己在教学中就很重视中国作品的教学。而这一次通过比赛,院校的老师都意识到了中国作品的重要性。中国声乐作品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老师的教学,而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学艺术歌曲,要有艺术的表达,不能只是去展示声音,要展示作品本身的内涵。”

全体评委合影
来自各大艺术院校的一封感谢信


文字来源:《音乐周报》2018年5月16日B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