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传承与创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术季三场音乐会异彩纷呈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18年7月7日—16日,中央音乐学院隆重推出了筹备已久的“音乐学术季”,内容主要由“国际传统音乐学会第六届应用民族音乐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音乐、教育和社会融入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国际音乐论坛—互联网时代音乐与舞蹈研究方法”“东方文化研究计划——丝绸之路音乐融合与创新研讨会”三个主题的学术会议组成。在此期间,丰富多元的高质量学术活动和演出蔚为大观。其中“清代古谱《弦索十三套》音乐会”“‘丝绸之路’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晋北鼓吹音乐会”三场高水平的现场演出,向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恒久魅力及中国当代管弦乐创作的深厚功底。

  7月7日晚,清代古谱《弦索十三套》音乐会为“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季”拉开了清丽典雅的序幕。音乐会由谈龙建教授主持,三弦演奏谈龙建教授、琵琶演奏张强教授、古筝演奏林玲教授、胡琴演奏薛克教授,演奏曲目《将军令》《月儿高》《阳关三叠》《海青》《平韵串》。

  《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由清嘉庆年间的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其所收录的乐曲在清中叶以前即已流传,是迄今为止中国器乐发展史上记录最为详尽和完整的一部弦索乐器的演奏谱。现存的《弦索备考》是1814年的手抄本。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聘请曹安和先生为顾问,对《弦索备考》进行首次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性的演奏。1986年谈龙建找到了清道光皇帝五世孙爱新觉罗毓峘,挖掘抢救了三弦弹奏的弦索十三套音乐。2009年11月14日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联合主办了“清代古谱《弦索备考》全本音乐会”。之后,谈龙建、张强、林玲、薛克四位教授一直致力于此,本次演出也是他们关于《弦索备考》古谱信息、演奏艺术、音乐风格等诸多层面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精彩展现。

谈龙建教授

张强教授

林玲教授

薛克教授

音乐会合影

  7月10日晚,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央音乐学院创作计划—“丝绸之路”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在我校歌剧音乐厅上演。

  著名指挥家林涛、陈琳指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为大家分别演绎了由罗新民、向民、贾国平、郝维亚、李滨扬等当代中青年作曲家创作的《敦煌两帧》《丝韵》《风越苍茫》《万里行》《空中花园》五部作品。他们均以“丝绸之路”的某一环节或某一景象为内容,用专业的作曲技法描绘出昔日丝绸之路的雄浑与今天“一带一路”的壮美。不仅展示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家队伍深厚扎实的功底,也体现出他们在音乐创作中不断突破陈规,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季”的意义也由此在更宏大的视野中得到了回应与印证。

音乐会掠影

  本次“中央音乐学院学术季”还邀请了被誉为跨越雅俗两仪,底蕴沉稳厚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晋北鼓吹-忻州八音” 艺术团来京演出。

  晋北鼓吹,俗称鼓手或响工,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地区的传统鼓吹乐,常用于婚丧嫁娶、满月祝寿、庆典庙会等民间礼俗活动。晋北鼓吹集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牌、宗教音乐等多种曲调于一身,逐渐形成具有联曲体结构特征的8组代表性套曲,被称为“山西八大套”,并于清末时期达到鼎盛。常用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锣、镲、鼓、板、梆子等8种,演奏人员由七八人至十几人不等。

  忻州八音艺术团成立于2002年,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晋北鼓吹代表团体。2008年卢补良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其不懈努力,艺术团恢复整理排练了民间曲牌“八大套”。本次音乐会演出曲目:《大得胜》《三对面》《山西八大套》《八音会醉吹万人千户》《走西口》,均展示了浓郁的地方风格与厚重的历史积淀,听众不仅领略到民间音乐的浓郁神韵与气魄,同时也被表演者们精湛的功力、对音乐对乡土的热情和眷恋,深深感动。

 

卢补良与忻州八音艺术团“晋北鼓吹音乐会”演出现场

音乐会合影

  本次 “音乐学术季”由中央音乐学院非遗中心承办。非遗中心自成立以来旨在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在本次音乐会上演出的“弦索十三套”目前是北京市西城区的非遗保护项目,“晋北鼓吹-忻州八音”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另外,“丝绸之路”管弦乐新作品音乐会,作为非遗中心主持的"丝路"项目的二期成果,不仅传达了五位作曲家对"丝绸之路"的体验和感悟,也激发了听众对"丝绸之路"音乐的重新认知,同时契合该项目提出的"研究"与"创作"并重的目标,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认识与再创造。

  愿我校非遗保护与创新工作通过深化挖掘和国际交流结出更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