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11月26日19:30,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学楼201演奏厅上演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中央音乐学院的12位不同专业的优秀独奏家与AI人工智能“信息学爱乐乐团”联袂演出了12首多种体裁风格的中外作品。一人一机完美演绎中外作品。
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世界顶级人工智能技术,用信息化的交响乐团“信息爱乐”提供可以根据演奏者音乐节奏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现场协奏形式的一台音乐会。“信息爱乐”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之处在于运用数学方法把音乐本身和音乐家的感受进行了全面解读、演算,通过不断的主动学习,形成更加贴近音乐家个性化表现需求的管弦乐团伴奏、协奏模板,为音乐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灵活的演奏机会。
A I 音乐与人工智能之夜

2018年5月,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正式签署了联合设立“信息学爱乐乐团”实验室,这一重要举措后,经过半年多紧张的筹备,通过不断试验、调试智能技术的学习和数据积累后,首次在中国亮相。




音乐会汇聚了中央音乐学院12位高水平中青年演奏家,包括由小提琴演奏家劳黎,中提琴演奏家苏贞,大提琴演奏家林希映,小号演奏家陈光,长号演奏家刘洋,圆号演奏家张咪咪演奏的协奏曲,长笛演奏家刘烨,双簧管演奏家魏卫东,单簧管演奏家袁源,萨克斯演奏家杨桐演奏的室内乐作品,巴松演奏家李科臻演奏的歌剧咏叹调等多首风格迥异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还加入了人工智能协奏中国乐曲《长城随想曲》,这是第一次音乐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的碰撞,在音乐会上中央音乐学院二胡专业教师闫国威老师展现了个人高超的音乐表演,而音乐人工智能伴奏系统表现的如专业伴奏一般配合闫国威老师的演奏。
恰逢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做出“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中央音乐学院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把音乐人工智能作为中央音乐学院“双一流”建设新的交叉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在音乐艺术领域率先进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并进一步应用到教学和实践中,将中央音乐学院高水平的演出,包括中国乐曲的人工智能演奏体验带给“信息爱乐”全世界的音乐专业用户,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古典音乐教育和演出带来独特的内容和应用。
彩排精彩瞬间







音乐与人工智能之夜音乐会正式开始

正如俞峰院长在音乐会致辞中所说:“这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音乐会,我国整个音乐行业将由此进入到一个“人工智能化”的时代,极大的提升了整个音乐行业,尤其是音乐教育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人工智能技术与音乐艺术专业相结合将会实现整个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一定会成为音乐行业实现产业化的典范。”




长笛演奏家刘晔


小提琴演奏家劳黎


大提琴演奏家林希映


巴松演奏家李科臻


小号演奏家陈光


单簧管演奏家袁源


中提琴演奏家苏贞


萨克斯演奏家杨桐
桐

双簧管演奏家魏卫东


圆号演奏家张咪咪


长号演奏家刘洋


二胡演奏家闫国威

现场观众座无虚席
这次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建立“信息学爱乐乐团”实验室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以创新性交叉学科研究而知名,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研究实力,相信通过中央音乐学院和印第安纳大学的强强合作,将为今后音乐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A I 音乐与人工智能之夜
往期回顾
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签署“音乐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协议
福利来啦!| “AI之夜——音乐人工智能音乐会”首演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