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19:30分,拔尖创新人才系列音乐会(BoB)“琴吟一生”戴一生古琴独奏音乐会,将于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举办。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古琴专业学生戴一生师从民乐系赵晓霞副教授,于2017年12月作为首位古琴专业学生入选此项目,并于2018年6月在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成功举办首场“戴一生古琴独奏音乐会”,展示了古琴多元化的魅力,受到业界和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
此次戴一生又将于11月10日在浙江音乐学院举办“琴吟一生”古琴独奏音乐会。浙派古琴作为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与浙江音乐学院民乐系联合举办此次音乐会。音乐会上戴一生将演绎多首各具特色的经典与新创作品,其中传统曲目有包括《捣衣》《长门怨》《大胡茄》等,充分表现了古琴丰富的艺术性。此外,由李祥霆先生作曲,赵晓霞老师整理记谱的《小园香径独徘徊》、作曲家黎翰江重新配器的古琴重奏《普庵咒》,许国华与龚一共同创作的《春风》、以及著名作曲家关乃忠为古琴与钢琴谱写的双协奏曲《太极》将依次为现场的观众展现。
音乐会信息:
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
“琴吟一生”戴一生古琴独奏音乐会
艺术总监:于红梅
指导教师: 赵晓霞
时间:2018年11月10晚7:30
地点:浙江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厅
主办:中央音乐学院
协办: 浙江音乐学院
入场方式:登记免费入场
登记方式:18410702015(电话/微信)卢老师
(订票格式:短信/微信形式编辑姓名+电话+人数)
出示订票信息即可入场。
BOB计划简介
BOB计划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我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对入选学生实行特殊的培养模式与艺术实践模式,最终培养出专业上高精尖、综合素质全面,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音乐专业人才。
该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从2011年开始选拔至今,共有85名优秀学生先后入选。
学校对入选者实行特殊的培养方案,在学分及常规艺术实践等方面都给予特殊政策。该项目要求学生每年须举办不少于二场个人独奏(独唱)音乐会,并鼓励学生在校外举行音乐会,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大师班、音乐交流等活动。特设立“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资助基金”,对入选者专业学习、艺术实践予以经费支持,并免缴计划期间的学费,为人才培养提供充分保障。
目前,该项目培养成果显著,硕果累累。不断涌现出如陈学弘、郝一雷、程皓如、曾韵、吕树清等包揽国内外多项专业比赛大奖的优秀人才,并将继续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出类拔萃的专业人才。
导师简介

赵晓霞
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副教授、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导师,师从著名古琴大师李祥霆教授。
长年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和传播,她不仅对传统琴曲的拿捏尤为精到,也是古琴协奏曲、室内乐、跨界作品在国内外上演最多的古琴演奏家。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被收录于大型民族音乐家画册《国乐精粹》《艺术名人录》等。作为独奏家曾出访过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及港澳台等地区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交流演出和学术活动。曾在APEC峰会、G20峰会等重大国事活动中为各国元首及夫人演奏古琴,获得高度赞誉。
录制出版《古琴》《绿绮琴歌》《虞美人·琴歌》等十多张专辑,多次获得政府出版大奖。编著教程《中国音乐轻松学-古琴篇》(双语)、《古琴十二课》等,发表学术论文《广陵散三谱初考》。
个 人 简 介

戴一生
1999年出生于湖南,自幼喜欢音乐,4岁时跟随谭焰老师学习古筝
2010年考入深圳艺术学校古筝专业,师从闫嘉颖老师
2013年参加青少年乐器类“小金钟”比赛荣获“专业组银奖”。
2006年接触古琴,并开始学习,师从姚亮老师
2014年9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陈雷激老师
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曾多次获得“刘明源”专业奖学金。
2015年受邀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飞扬971”古琴专访节目录制。
2016年6月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举办“琴慧一生”古琴独奏新作品音乐会,音乐会选曲多为自行创作与改编。
8月受邀“中国莲都小镇音乐节”邀请,担当辅导教师。
201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古琴演奏家赵晓霞副教授
10月受邀太庙重阳敬老雅乐复兴活动“雅乐.绽放”,担任古琴乐师
11月参加第五届“古琴新时代”音乐会
12月以优异的表现作为古琴专业首位学生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培养项目——2017年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计划项目”(BOB)
6月于中国音乐学院歌剧厅举办首场BOB拔尖创新人才系列音乐会——《戴一生古琴独奏音乐会》
7月受中日友好协会邀请,访问日本名古屋及津岛进行古琴专场交流演出
10月作为优秀学生代表赴延安参加纪念延安鲁艺创立80周年,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81周年。“奋斗新时代”系列活动。
音乐会曲目
1:《小园香径独徘徊》李祥霆即兴曲 赵晓霞整理记谱
此曲是由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先生即兴而成,北宋诗人晏殊《浣溪沙》中有云,“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是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2:《捣衣》——《枯木禅琴谱》1893年
此曲是梅庵派的一首代表曲目。早刊于《枯木禅琴谱》1893年,相传为唐代潘庭坚作。秋凉时节,家家妇女都为亲人赶制冬衣,为此需要捣衣,故又名《秋杵弄》、《秋院捣衣》。乐曲表现了妇女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曲调慷慨激昂,首尾一气呵成,一展女儿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为富有民族性之音乐。诗云“捣衣捣衣复捣衣,捣到更深月落时”又有诗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而徐立荪弹奏并传谱的《捣衣》曲调明快流畅,大有悠然自得的吟唱风味,并无凄苦思念的情绪。
3:《普庵咒》——《三教同声琴谱》1592年 古琴重奏 配器:黎翰江 古琴:张家麒 关永琪 张若诗
又名《释谈章》,最早见于明末的《三教同声》琴谱(公元1592)。据明代《伯牙心法》记载:斯曲即普庵禅师之咒语,后人以律调拟之也。因此,普俺禅师成为平安,正义的象征。此曲庄重,平和又不失活力,雅畅清逸,质朴平实,颇有庄严肃穆之感。此曲在传统乐谱的基础上,加以编配,改为室内乐版。形式多样,多声部的音乐结构碰撞。让此曲在听觉上焕然一新。
4:《长门怨》——《梅庵琴谱》1931年
此曲为梅庵琴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最早刊于1799年《龙吟馆琴谱》。乐曲大量运用了,大揉等装饰音,结合北方语言声腔的特点,塑造了古代女子哀怨泣诉的形象。1931年版《梅庵琴谱》收入此曲时,以汉武帝时陈阿胶“有失帝幸”请司马相如作《长门怨》后复得幸宠的故事作为注释。
5:《春风》许国华 龚一 作曲 打击乐:王梓赫
此曲创作于1982年。乐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曲式结构,调性转换,演奏技巧方面都有了较大的突破,揭示了古琴这一古老乐器的发展潜力。作品以明快抒情的旋律,表达了人们春意盎然,奋发向上的欢快情绪。
6:《大胡笳》——《神奇秘谱》1425年
此曲于唐代已是颇为流行的著名琴曲。乐曲以深情,悲怆的曲调,表达了蔡文姬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以及她企盼太平,回归故土的情感。
7:《太极》关乃忠曲 钢琴:吴天戈
这是一首为古琴与钢琴而作的双协奏曲,表现了东西方的哲学和音乐家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一明一暗,一张一弛,古琴与钢琴在音色上各具特色,所谓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太极寸劲,刚柔并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