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BEIJING)是中国当代音乐发展中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的大型国际性现代音乐专业活动之一。音乐节以不同风格和多种样态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会系列演出为主体,以电子音乐的系列大师班讲学为重要内容,以学术性电子音乐和应用性电子音乐的兼容发展为特点。每年一度的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两年一度的电子音乐学术论文评奖不仅确立了音乐节的艺术追求和理论高度,不仅突出了音乐创作与学术研究的比翼双飞,更强调了中国电子音乐的深层发展取决于年轻一代的广泛参与以构建坚实的社会基础之思考。作为一个国际交流的窗口,本音乐节以不断引入和推广电子音乐的新思维、新观念和新技术以增加音乐节的学术氛围与艺术活力。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前身为北京电子音乐周,由张小夫教授发起并创立于1994 年。开始为不定期的二至三年举办一届,自2004 年起定名为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每年金秋10 月的最后一周在北京举办。中央音乐学院作为音乐节的主办单位和主会场,为历届音乐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平台;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作为承办单位实施音乐节的整体策划和运作;在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ICEM/CIME)、国际电子音乐研究会(EMS)等众多国内外专业组织机构和相关企业的联袂支持下,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得以稳步成长并逐渐发展成为目前亚洲乃至全球规格最高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音乐盛会之一。
二十多年来,音乐节已经邀请了众多国际著名的电子音乐专业机构,如:法国国家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 法国格拉姆国立音乐创研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与声学研究中心、达特矛斯音乐学院,德国埃森计算机与电子媒体研究所,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英国德蒙特大学音乐科技中心等等;邀请了数百位享誉世界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作曲家、教育家和理论家,如:John Chowning, Crutis Roads, Jean-Claude Risset, Christian Clozier, Jon Appleton, Paul Lansky, Charles Dodge, Daniel Teruggi, Barry Schrader, Nell Rolnick, Marc Battier, Leigh Landy, Jeffrey Stolet 等等;演出了Pierre Schaeffer, Pierre Henry, Luc Ferrari, François Bayle 等著名作曲家不同风格、流派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作品千余部;许多优秀的电子音乐作品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实现了世界首演或中国首演;更让人欣慰的是,年轻的中国作曲家先后在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中展露才华,并实现了他们在事业上的起步。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具有鲜明的主题作为每届活动的理念追求与审美定位。从2005年到2017年,历届音乐节主题依次为【MIX】,【语言】,【声音·奥林匹克】,【亚洲】,【交互】,【多元】,【虚拟世界】,【跨界】,【创新】,【声音·中国】,【幻听】,【时间·空间】与【听觉·视觉】,体现了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新的发展趋势与探索追求。展望未来,科技发展的加速度为电子音乐的未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相信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将不断增添新的活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历年主视觉回顾

2018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日程安排

音乐节内容详见:
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微信公众号

北京艺术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