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胸怀家国、放歌人民、奏时代强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党课奏响庄严乐章!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这是唱响在民族危亡关头的时代强音

  这是珍藏在岁月深处的经典旋律

  这是中华民族时代不朽的家国情怀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寻找初心的庄严乐章

  信仰的力量直抵人心

  音乐党课 恢弘钜献

  中央音乐学院首创

  俞峰院长开讲


  5月28日上午10点,“美育云端课堂”暨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胸怀家国、放歌人民、奏时代强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党课奏响庄严乐章,为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奉献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音乐党课。由俞峰院长执棒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合唱团,以讲演结合,辅以音乐历史记录片段,既生动立体又全面深刻地呈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音乐画卷,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与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在这画卷中一一展开,带领屏幕前的观众重温党的历史,找寻初心。


  《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它反映了民族的心声。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救亡时期,大批呼吁民众抗战的艺术作品不断涌现。坚定嘹亮的小号声吹响富有战斗召唤力的前奏,“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音乐的节奏铿锵有力,演唱慷慨激昂,体现着中华民族在抗战过程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黄河大合唱》

  1939年,诗人光未然率队由晋西游击队奔赴延安,险渡黄河壶口的惊心动魄,激起了澎湃的创作灵感,同年3月,他创作了长诗《黄河吟》。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得到这个歌词以后非常的激动,他在延安鲁艺的窑洞,用一个礼拜的时间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用不同的音乐风格与节奏描述了抗日战争前后,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不仅前后连贯,而且相互补充,一气呵成。整部作品自始自终充满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丰厚的气魄。多年来,《黄河大合唱》在世界各地华人聚集区传唱,它所蕴含的民族自强的思想内涵,通过恢弘的史诗般合唱深入人心,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声韵又有新时代的特征,同时还具有史诗性和交响性,这种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对后来的大合唱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击队歌》

  1903年出生于湖南的贺绿汀,在祖国濒临生死存亡之际,被游击队员始终保持的乐观与昂扬深深打动,对革命充满自豪感,他深受感染并创作出这首《游击队歌》。进行曲风格的节奏,再配上极富画面感却充满力量的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深刻描绘了游击队员在抗战一线的精神风貌与昂扬斗志,写出了战士们的心声,写出了游击队员的气概。


  《白毛女》

  1942年月5月23日,在毛主席的倡导下进行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会上毛主席做出了总结性的重要讲话,明确了革命时期的文艺创作方向,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去体验、去挖掘。《白毛女》就是诞生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于1945年延安鲁艺创作并成功首演,以其强烈的艺术感召力影响着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成为中国最优秀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歌剧作品,为中国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歌剧的基本标准。

  《歌唱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重新走向繁荣富强”,词曲创作者王莘通过优美的歌词、明快雄壮的韵律生动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蓬勃气象,音乐形象鲜明,以其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音乐语言,表现了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和自豪感,广为传唱,家喻户晓,已成为中国各种重大活动的礼仪曲、开幕曲或结束曲。


  《春节序曲》

  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城到处是一片欢腾祥和的景象,特别新年之际,人民群众喜气洋洋,载歌载舞。李焕之先生以此为契机,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情和感受,用交响乐的画笔与他熟悉的民间音乐语言写下了这一部管弦乐曲。他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跟随音乐家冼星海学习作曲,并聆听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音乐作品为人民群众服务,将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的艺术追求。形象生动鲜明,生动地展现了黄土地上,传统的民族节日的喜庆气息以及革命的浪漫主义。

  《梁祝》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是一个有音乐传统和音乐才能的民族,它能够吸收众多的民族文化,然后变成有自己标签的独特文化,在音乐上也是如此。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这样,用西方乐器小提琴表达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取自民间题材,结合中国戏曲和交响乐元素,“外来形式民族化,民族音乐现代化”,洋为中用,百花齐放,表达我们民族的特点和心声,体现了博大的思想和胸怀。


  《万泉河水清又清》

  1952年,以现实题材、革命题材为背景的音乐作品应运而生。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著名作曲家吴祖强教授,杜鸣心教授创作了舞剧《红色娘子军》,用芭蕾舞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红色娘子军的形象,以其所具有的无限想象力和无限艺术创造力,成为一部中国舞剧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自首演以来,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让人感受到它的艺术力量,充满革命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创造力。

  《红旗颂》

  常年活跃在抗日宣传前沿阵地上的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先生,以“红旗主题”歌颂党、歌颂国家。颂歌般的旋律,仿佛将听众带回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升旗仪式那令人激动的时刻;人们仰望红旗冉冉升起时,内心涌动的激动与澎湃;仿佛能够看到,中国人民在红旗的引领下,革命者们奋勇前行时沉着刚毅的身姿。时而激昂时而绵长的旋律,合唱团的加入,更显气势磅礴,向世人展开一副无比瑰丽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画卷,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一路前行,走进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北京喜讯到边寨》

  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消息传遍祖国大地,举国上下一片欢腾。解放军军乐团的作曲家郑路不禁想起祖国南方少数民族在边寨、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景象,他按捺不住创作的激情,利用西洋创作手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特色相结合,创作出这样一首中西合璧的管弦乐曲。这是一首极富生活情趣和地域特色的优秀音乐作品,通过音符传达了边寨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集中全国人民的心声。最后,在鼓乐齐鸣声中,热烈的情绪发展到了顶点,音乐在辽阔的号角声中结束,象征着人们奔向美好明天的决心。


  艺术谱写初心,音乐传承使命。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所音乐高等学府,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使命在肩不断探索,深入探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内涵,创新丰富党课思政教育形式,开设系列主题音乐党课。由俞峰院长担任主讲、指挥,融合交响音乐、声乐、合唱等艺术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音乐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中发挥的作用,带领党员们重温党的历史,回顾入党初心。至今,音乐党课已经走进北京市高校大学生、武警天安门地区支队、陕西省委、延安干部学院、新华社等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广泛好评,受众上万名党员干部,他们在聆听音乐党课后纷纷表示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巨大的精神鼓舞。其中,“立德树人、美育启智”音乐党课已在宁波为当地的广大群众和青少年连续举办了三年,中央电视广播总台专门录制并在开学季向全国播出。同时,音乐党课已经作为特色栏目在“学习强国”平台全网传播。用音乐上党课,用艺术讲党史,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将继续用音符谱写共产党人的初心,描摹共产党人的使命,勤勉激励每个中国人用最美奋斗姿态拼搏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