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逝者,致敬英雄!
美国时间4月3日傍晚6点多(北京时间4月4日上午),我校管弦系小提琴教师劳黎在纽约的阳台上演奏《圣母颂》, NBC(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执行总制作人布洛克迈耶先生亲自拍摄这段视频,于当晚11点在NBC NEWS纽约的晚间新闻播出。
近来,全球抗疫形势严峻,劳黎老师傍晚在纽约的阳台上演奏,引起很多纽约人的鼓励和赞美。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4月5日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同舟共济,定克时艰》的署名文章。崔大使在文中写道,“纽约市民自发相约在各自阳台、窗台为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鼓掌。这展示团结的一幕让我深受感动,我在掌声中听见了人们的爱与勇气,听到了这座城市的坚强和韧性,这是当下艰难时刻里的希望和光明。”
劳黎表示,作为中国的音乐家,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一名教师,能够在当前全球共同抗疫中,让美国人民看到中国音乐家的身影,让人们感受音乐的力量,她为此感到非常骄傲!劳黎老师收到了很多邻居和电视观众的鼓励和赞扬,其中也有在附近医院工作的医生。一位老医生赞扬说:“你在一团混乱中给我们带来了文明”;布洛克迈耶先生说:“小提琴家劳黎给纽约市带来了急需的爱”。
为全球人民祈福

NBC 新闻视频
(点击观看视频)
劳黎老师在疫情前学校放假期间,为了启发学生主动性地学习和探索音乐,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作业:
1)贝多芬作品主题讨论:任选一首贝多芬的作品进行学习,并写下一页左右的心得和感受。
2)分析学习法:结合目前在学习的一首曲目,找5位大师的演奏视频做对比,分析每位演奏家的演奏特点和音乐表现特征。
3)创作小品:以表现疫情中的感受,创作一条8小节或更长的旋律。
以下是几位同学的作业分享:
贝多芬作品主题讨论
贝多芬第五小提琴奏鸣曲的主题探讨
孟子成

当我第一次听完这首作品后,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它。在我看来,这首奏鸣曲所描绘出的绝不仅仅是春天的景象,它的音乐中还蕴含着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理想主义。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抑或是当时逐渐崛起的中产阶级心中的理想和抱负。总之,我认为它代表了广大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者对生活的愿景。
说到这里,我还是想回到作品中,谈谈我对这首作品的一些具体的理解。凡是听过这首作品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是在描写春天的景象,但它描写的具体是什么,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认为它像一阵温暖的春风,我认为这个比喻还是很恰当的。但我觉得它描写的还有可能是春天明媚的阳光撒在大地上,使大地上的生灵苏醒了过来,于是才有了第二主题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景象。整个第一乐章,音乐的基调是温暖而和谐的,但在乐章的第一主题再现之前出现了一次激烈的冲突。贝多芬用连续的、音符相同或相似的三连音来表现这种冲突。至于这一段音乐表达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它描写了一次倒春寒的来临:气温骤降,许多刚发芽的植物幼苗被冻死,但也有很多幼苗顽强地挺过了这次灾难。倒春寒过后,又经过了短暂的过渡,第一主题再现了,天气再次变得温暖起来,直到一乐章结束。
在我看来,二乐章就像是一条刚解冻的小溪在静静地流淌。优美的旋律声部就像溪水,而另一个声部就像水中揺曳的水草。整个二乐章就在这平静而恬淡的氛围中结束。
接下来是朝气蓬勃的三乐章。我认为这个乐章中的那些跳跃的音符描绘了许多刚从冬眠中醒来的动物们嬉戏和玩耍的画面。这个乐章很短,贝多芬应该不会借这乐章表达深奥的道理。
四乐章的篇幅稍长,在内容上我认为它跟一乐章有相似之处,或者说它是对“春天”的一个总结。这个乐章的音乐性格从整体上看是乐观开朗的但乐章中间出现的插部的音乐性格却似乎很阴沉,很伤感。这就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生的哲理: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真正的强者总是能化挫折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自己。就像四乐章一样,虽然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挫折,但最后仍然能高唱凯歌。
这首作品的优秀程度在整个音乐史上都是罕见的。能够学习这首作品是我莫大的荣幸。
劳黎老师点评: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脑海里可能很多思绪。当我们通过对文献的学习和研究后,最终要将作品结合融入到自己的理解和演奏中。所以,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演奏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演绎。你对这部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形象性的、有画面感的想象,非常棒!心中建立了形象和画面,有助于让你的演奏鲜活、深刻和感人,而不仅是演奏一个个音符。
五位演奏家的演奏特点和音乐表现特征总结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魏沈弘

第一位,帕尔曼:是一名以色列小提琴家。他的演奏音色丰富,风格独特,既深刻而又朴实无华。他演奏的老柴给人感觉如泉水一般,纯净又富于歌唱性。引子具有感染力,大部分按照原谱所要求的速度和音色,平稳地进入第一主题。第一主题他的琴声富有磁性,速度变化不大,抒情部分的重音做了加长的处理,更富有感情,轻重和快慢对比明显。展开部整体速度是快的,但也没有因此减少感情的表达,充满激情给人一种流畅美。
第二位,朱莉娅·费舍尔:是一名德国小提琴家。她演奏的老柴刚开始的引子就吸引到了我,纯朴安详,从容不迫地进行着。演奏由弱到强由远及近,给人一种神秘感,随后进入到抒情优美、富于歌唱性的第一主题。她的演奏风格内敛,她还是一个非常喜欢炫技的演奏家,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总是忍不住挑战更快的速度。但她同时又能维持作品本身的结构和情感。她演奏的老柴有一种独特的女性美,没有那么的有力量但是胜在端庄,优雅。给人感觉她的演奏绚烂又有理性。
第三位,马克西姆·文格洛夫:是一名俄罗斯小提琴家,是世界公认的最振奋人心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技巧很完备音准也很棒,可能因为文格洛夫和作曲家同为俄罗斯人,他演奏的老柴风格洋溢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气息,我十分喜欢。在充满激情的美妙旋律同时细细品味,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淡淡忧伤。通过他的琴声可以体会到他最真挚的感受,完全融入作曲家对祖国和个人追忆的饱满情感中。我也要多多学习如何能更好地将情感通过琴声表现出来。
第四位,沙汉姆:他是一位表情辉煌又忠于原作的严肃艺术家。他把对复杂技术的处理完全融入到音乐的表现中,并且非常细腻,甚至连空弦的效果都有着精心的处理。”沙汉姆演奏的老柴引子速度比较平稳,但富有感染力,表现出乐曲在柔和中又带有一丝阴沉,并没有十分欢乐。在第一主题他也是比较平稳,没有什么过多的变化,但乐句之间进行十分流畅,不会把某个乐句处理的过于出彩而破坏了乐曲的整体感。展开部他很多小节都加强加重了第一个十六分音符,由慢到快,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第五位,约书亚·贝尔:是一名美国小提琴家,他的演奏十分华丽。我很喜欢他演奏的老柴第一主旋律,甜美,富有歌唱性又有点哀怨,情感给他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演奏行云流水,快速而又不急躁,整首乐曲都是在轻松流畅的气氛下完成。他的华彩乐段空拍的时间相对来说微微有点长,乐曲的演奏不是那么的有压迫感,特别轻松。和弦又慢到快由弱到强过渡得十分自然。在尾声再次出现的主题中,他演奏的更加优美,在个别音中加入了滑音的处理使人回味无穷。
劳黎老师点评:魏沈弘同学对这几位演奏家的分析很细致。不错!这几位演奏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有德国、美国和俄罗斯,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演奏风格、学派,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在吸取多元的演奏范本后,应找到最符合作曲家的原意,并最适合演奏者自身内心的方式和手法去诠释作品。
创作小品
以表现疫情中的感受
郭荣宸

等天亮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
《等天亮》
劳黎老师点评:郭荣宸同学这段旋律写的很好。名字起的富有意境,寓意希望。短短一分多钟,给人以温暖之感,平静缓慢的旋律中带着一丝丝遗憾和不舍。尤其是滑音的运用恰到好处,隐约催人泪下。
疫情期间虽然未能回校上课,但劳黎老师仍然通过网络给学生上单独的专业课以及小提琴班级的集体公开课。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要求学生定期录制练琴的视频并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讲评、解答。劳黎老师希望这样额外的辅助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以下是大学学生孟子成向劳黎老师的提问以及解答:



劳黎老师在为学生们上小提琴班级公开课(Studio Class)

劳黎
劳黎任教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研室和西班牙皇家音乐学院。作为知名小提琴独奏家,劳黎活跃在国内外舞台,演出足迹遍布世界四大洲。劳黎9岁登台人民大会堂独奏小提琴;13岁首次与北京交响乐团合作,担任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独奏,被乐评誉为“小提琴天才”;16岁在中国开创了一场音乐会演奏两部协奏曲的先河,成功演绎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两部协奏曲。劳黎曾使用价值千万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作为唯一一位中国小提琴独奏家受邀与捷克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担任独奏;劳黎曾应英国皇室家族邀请在皇家度假城堡、英国郡主行政官邸温莎城堡进行一系列的演出和讲学;曾受前希腊公主、西班牙索菲亚皇后亲切接见,并在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的带领下在西班牙皇宫演出。中国、美国、俄罗斯、乌克兰及英国媒体均对劳黎进行过报道。劳黎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美国波士顿乔治音乐厅、圣彼得堡爱乐大厅与乌克兰国家爱乐大厅等著名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劳黎合作过的国内外著名指挥家包括祖宾•梅塔、陈燮阳、普拉斯多•多明戈、郑小瑛、本杰明•詹德、盛宗亮、卞祖善、张国勇、肖鸣、于海、杨洋等。劳黎定期与世界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布朗、维勒斯坦等同台演奏。
劳黎于2018年受邀参加“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庆典”活动,担任小提琴独奏;2019受邀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独奏维瓦尔第《四季》;同年受邀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巡演,在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举办音乐会,并参加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担任小提琴独奏,被多家俄罗斯和乌克兰交响乐团授予“杰出艺术家”称号
劳黎出版了小提琴教父扎哈尔•布朗大师的小提琴高级教材《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中译版,并独立编著《小提琴练习曲的艺术——详解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