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冬季学期

Latest News

新闻与资讯

喜报|我校王次炤教授、孙媛媛教授分别荣获中国文艺评论最高奖“啄木鸟杯”优秀著作奖和优秀文章奖

信息来源:中央音乐学院


  2021年1月21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暨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在京举行。

  我校王次炤教授《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

  荣获优秀著作奖

  (合作者:苗建华、程乾、陈燕婷、段蕾、冯晓)




  孙媛媛教授的《中西声乐艺术的融通与回归——兼论西洋美声唱法如何演绎中国作品》荣获优秀文章奖



  本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作品报送以有关单位推荐为主,同时开通自荐通道。经过推荐单位初选,本届推优活动共报送作品309份,其中著作50部、文章259篇,经过初步审核,共有277份作品符合要求,进入复评,其中著作40部、文章237篇。按照推优章程和实施细则规定,最终评选出26件优秀作品,其中著作4部、文章22篇。“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书法、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杂技、电视共12个艺术门类。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评论工作的重要论述及指示批示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做好文艺评论工作激励”的具体部署,努力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活动每年举办一次,2016年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四届。


  王次炤教授作为获奖代表在典礼上发言,与大家分享他与团队合作者的创作历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成书有一个漫长的经历,它从一个学科方向的创意开始。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即以往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始终循着两条平行的线索,一条是关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另一条是中国音乐观念的研究;但事实上某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它在同一块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文化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有时并不那么直接,但却根深蒂固。所以,把音乐的观念和形态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中作综合考察应该是音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表面上看,中国传统音乐的观念和形态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但从内在的规律上来看,它们却牢固地统一在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一些文化精神之中。1989年我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了一门选修课,作为这个创意的实践尝试,这门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开课的基础上,撰写了数篇论文,先后在《音乐研究》和《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

  2008年,我在中央音乐学院招收《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问题》研究方向的博士生,陆续培养了8届博士生。在这期间,于2013年我申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立项。我的四位博士生陈燕婷、程乾、段蕾和冯晓,以及我的同事苗建华博士作为课题组成员,经过四年的共同努力,完成课题并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一书。

  这本书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成果,也是在国家社科基金研究课题支撑下完成的一个集体的成果。它能获得第五届“啄木鸟杯”推优入选作品,得益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艺评论中心的的支持。课题组的成员还将继续努力,为新时代中国文艺评论工作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旨在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精神,推出优秀文艺评论作品,激励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推进全国文艺评论的创新和繁荣,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




  在此,向获得“啄木鸟杯”荣誉的王次炤教授、孙媛媛教授表示热烈祝贺!